的直接标准,司法过程就表现出了较强的阶段性与感性化,这一状况对刑事法治的建设与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无疑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另外,司法实践针对贩卖毒品罪既遂与 未遂的判断标志相混淆。因为根据通说,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标志,就是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是未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56.html -
了解详情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如果是则不认为是犯罪。如果不是则认为是犯罪。[57]张明楷教授则主张:刑法在规定犯罪构成时,必然对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进行实质的 、危害不大因而不值得科处刑罚为由,宣告不认为是犯罪;或解读为受构成要件实质化立场的影响,在判断预备行为是否符合预备犯修正犯罪构成时,即根据但书的规定予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51.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第14条、第15条的规定,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一种心态。这里的危害 驾驶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饮酒人的生理因素、根深蒂固的酒文化的影响、社会控制力弱化、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淡薄。[29]因此,治理醉驾等危险驾驶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2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和条件,以此来排除其再犯的可能性。此种目的的实现通过对于犯罪分子施加与其犯罪危害程度相当的惩罚或者痛苦,以解决罪犯思想问题为核心,以 。 3.规范性评价对于非规范性评价的影响 非规范性评价对于规范性评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犯罪行为的定性方面,即非规范性评价对规范性评价在确定罪与非罪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87.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实质主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入苏俄刑法学,同时也引入了法律实质主义的 法益的解释论机能,是指法益具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解释目标的机能。即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结论,必须使符合这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确实侵犯了刑法规定该犯罪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28.html -
了解详情
枪支不报罪中,造成严重后果是构成该 罪的必要要件,或曰该罪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再如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中,法定 危害结果即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 对犯罪客体造 成侵害,只要行为人有意识地实施了某种危害行为,那么,行为人对该行为给犯罪客体 所造成的损害至少具有放任的态度,诚如教授本人所言:实质上,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95.html -
了解详情
一特定的犯罪 构成的意域便在生活中得以积淀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观念指导,从而推动法治之进程。另 一方面,事实原型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它会反过来影响犯罪构成 结合法益、行为的伴随状况等因素来理解和界定。)。这是刑法研究和司法认 定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 限于篇幅,笔者在上述文字中只是对犯罪构成的动态运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43.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和条件,以此来排除其再犯的可能性。此种目的的实现通过对于犯罪分子施加与其犯罪危害程度相当的惩罚或者痛苦,以解决罪犯思想问题为核心,以 。 3.规范性评价对于非规范性评价的影响 非规范性评价对于规范性评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犯罪行为的定性方面,即非规范性评价对规范性评价在确定罪与非罪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49.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罪, 不在于其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而在于其是否符合有关的犯罪构成。由于抢劫罪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安全与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犯罪对象是公私财产; 而抢劫枪支、 将未列入刑法第17条第2款的其他犯罪中又有列明的八种犯罪危害行为或后果时, 将该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分割出来定罪。例如, 已满14周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57.html -
了解详情
的衍生反映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对财产犯罪格局的影响。 新罪名应财产保护的新需要而出现。在产业革命之前的农耕经济时代,个人所有的财产数量有限,财产的 的事件频繁发生,刑法规范的范围扩大到对擅自使用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现在日本已经形成了盗窃罪以及相关犯罪构成的复杂财产犯罪体系,财产犯罪的规模仍然在不断增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4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