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身份的,对于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应当分别定罪。第三种情况是在共犯认识错误的情况下,也可以按部分犯罪共同说的原理来解决。这里是指有身份者与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张明楷.刑法学(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冯英菊.共 同犯罪的定罪与量刑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663.html -
了解详情
是仅限于利用从事公务活动的便利,还是同时也包括利用从事劳务活动的便利存在不同认识。为了正确认定本案的性质,就有必要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合法的解决。三 ,还是也包括利用从事劳务活动的便利,因而需要根据刑法对该罪主体身份的规定进行分析。从刑法上看,凡是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犯罪,无不同时对其主体予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286.html -
了解详情
的国家公务员、国家机关干部、地方党政领导人,使他们知道,物权是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认识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这就是物权观念、私权观念。要通过物权法向全国人民,首 要特别说明的是,民事权利有多种,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才受刑法的保护、侵权法的保护。你看刑法上的盗窃罪、抢夺罪等,都是针对有排他性的权利的。进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90.html -
了解详情
其优点。但实际生活中犯罪活动则呈现为具象性、牵连性和动态性特点,对应于刑法上的犯罪规范,可能出现非此非彼但又亦此亦彼的状态,难以对号入座 的司法解释的存在,促成了一种错误共识-在刑法适用解释与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之间划等号,一提“适用解释”就认为只有“司法解释”。认识误区进而导致了有害结果-最高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84.html -
了解详情
也足以严惩罪犯,但仅以绑架罪一罪对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作评价,实际上没有在刑法上给予犯罪行为之无价值应有的否定,对行为人的法律谴责程度无疑大大降低。 ( 质重合评价的规定,无疑应当“循法定案”,但司法人员更应对立法的不合理内容有所认识。除因立法不合理之规定不得已作重合评价外,司法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注意遵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99.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是从79年的刑法上照搬下来的。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这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表述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认识因素,“并且希望或者 是不恰当的。进一步地说,如果假释后却”危害社会“了,那当初的假释是不是错误的,算不算办了一件错案?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退一步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32.html -
了解详情
状态如何,均应予以社会非难,并给予必要的防卫社会的处分。但在对人身危险性的认识上,菲利与他的老师不同。龙氏认为人身危险性纯属于犯罪人类学因素,菲利 ,采取了犯罪征表说的立场,即人身危险性必须以犯罪行为的形式予以呈现,才能视为刑法上的问题,并对此予以社会防卫处分。但是他又认为,犯罪行为并不决定刑事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84.html -
了解详情
学说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德国富莱堡大学教授冯克里斯(Johamn Von Kries)提出。该理论原用于解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后被民法学者运用到民法 ;其客观依据,则在于事实上这种原因事实已经发生了这样的结果。这样,主观认识和客观根据就结合在一起了。这种要求,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998.html -
了解详情
,并使用了暴力,谢为违背妇女意志,以着手实施强行与之发生性交行为,符合《刑法》第236条之规定,已构成强奸罪;在采用暴力强行和蒋红发生性关系未果的情况下 ,如体力不济、经验不足等。3、行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 在本案中,由于蒋的跳楼,致使谢为客观上无法实施强奸行为,并因而被迫放弃强奸,因此应认定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179.html -
了解详情
宣誓前,法院还应告知当事人,注意真实陈述的义务,宣誓的严肃性以及作虚假陈述在刑法上应负的责任,并将告知内容记入庭审笔录。 对法院宣誓的命令,当事人可以 的责任,然后才规定如果法院怀疑此承认是出于欺骗的目的或者由于受暴力、恫吓、认识错误等因素而掩盖实情,则法院不接受此承认。这反映了立法思想已发生重大变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46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