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法律思维本来就是我国司法判决的一个痼疾,如果杀人与死刑之间的因果关系再被虚化,死刑的标准将不再建立在客观危害和主观危险的基础上, 犯罪的后续立法变迁似乎也印证了定罪的不充分性。在龚建平被确定受贿罪之后,刑法修正案对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内容加以修改,将犯罪主体从原来的公司、企业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012.html -
了解详情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法律思维本来就是我国司法判决的一个痼疾,如果杀人与死刑之间的因果关系再被虚化,死刑的标准将不再建立在客观危害和主观危险的基础上, 犯罪的后续立法变迁似乎也印证了定罪的不充分性。在龚建平被确定受贿罪之后,刑法修正案对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内容加以修改,将犯罪主体从原来的公司、企业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87.html -
了解详情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法律思维本来就是我国司法判决的一个痼疾,如果杀人与死刑之间的因果关系再被虚化,死刑的标准将不再建立在客观危害和主观危险的基础上, 犯罪的后续立法变迁似乎也印证了定罪的不充分性。在龚建平被确定受贿罪之后,刑法修正案对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内容加以修改,将犯罪主体从原来的公司、企业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794.html -
了解详情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法律思维本来就是我国司法判决的一个痼疾,如果杀人与死刑之间的因果关系再被虚化,死刑的标准将不再建立在客观危害和主观危险的基础上, 犯罪的后续立法变迁似乎也印证了定罪的不充分性。在龚建平被确定受贿罪之后,刑法修正案对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内容加以修改,将犯罪主体从原来的公司、企业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793.html -
了解详情
本文以邵建国案为分析对象(注: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283页。),对 或者帮助自杀行为的直接结果,教唆或者帮助自杀行为与他人的自杀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后,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23.html -
了解详情
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认为首先要看在整个共同犯罪中不作为与犯罪结果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还应考虑不作为人的主观内容,即其是以正犯的意思直接追求结果 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⒆转引自郭君勋著:《刑法案例总则》,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536-537页。 ⒇转引自吴玉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01.html -
了解详情
的特点,因交通肇事致人重伤与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例也尤为常见,其危害性、社会影响更为严重。因此,除了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 ”,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879.html -
了解详情
Vivienne Harpwood, Modern Trot Law,(Sixth Edition).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5,.p.42. [52] 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38页。 [53] Dillon v.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093.html -
了解详情
本文以邵建国案为分析对象(注: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 :《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283页。),对自 自杀行 为的直接结果,教唆或者帮助自杀行为与他人的自杀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这是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11.html -
了解详情
Vivienne Harpwood, Modern Trot Law,(Sixth Edition).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5,.p.42. [52] 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38页。 [53] Dillon v.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4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