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规定,其理解及适用应该说没有太多障碍,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涉及单位的危害行为,其刑法评价备受争议,理论界对此存有不同认识,司法实践部门更是无规则可寻 之意。换句话说,禁止重复评价的核心含义指的是禁止对犯罪行为的重复评价,至于承担这种评价后果的主体是单数或复数,对禁止重复评价意义没有影响。〔16〕因此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42.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刑事立法中首次明确使用持有的语词, 这一规定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我国刑法中持有问题的关注。有学者受英美刑法理论的影响, 主张持有是作为与不作为 中具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作为犯罪客观要件要素的行为; 二是指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15 ] (p. 148)。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43.html -
了解详情
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防止一些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发生, 随着社会发展, 在其它犯罪类型中也逐渐引入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罪过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仅有 如何界定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 其实是关于公众行为自由的限度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并没有对其他人和社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或者损害, 则我们可以将此行为归入私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93.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性才能够体现。 所以,比较之下,刑事违法性是从刑法规范的角度说明行为成立犯罪,要求有刑法条文的犯罪构成的明确规定,但不能不指出,即便是刑事违法性也是犯罪行为在 刑事违法性保持了一致,这种一致是在危害行为达到犯罪程度这一质的层次上讲的。尽管对该层次的理解,不能否认有量的因素。但是,这却是危害行为达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76.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客观方面特征。这是最能反映犯罪危害的客观要素。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包含的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要素可以作为设置犯罪梯度的依据之一。在行为方式上,作为与不 以及认定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人们在犯罪的认定上存在的观点差异必然影响对犯罪的梯度排列。当人们对某一行为的危害性没有较为一致的态度时,我们就不可能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596.html -
了解详情
在前苏联,刑法学家特拉伊宁在其名著《 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 中的一个注脚指出,社会主义刑法理论对犯罪结果的研究极不充分,《苏维埃刑法总则教科书》( 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通过影响犯罪对象而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损害及具体危害事实。[14] 第二大类观点,认为犯罪结果包括危害行为对客体的损害以及现实危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442.html -
了解详情
由检察机关代行公诉权,将被害人对加害人的报复义愤对判决的影响降低,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司法公正。正是第三者的引入,裁判者与犯罪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 襄樊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刘加奎持刀行凶,杀死1 人,重伤1 人,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杀人情节恶劣,手段残忍,本应依法严惩,但本案事出有因,被害人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56.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其客观上必然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违法性。而社会危害性认识和违法性认识却是行为人在认识犯罪构成事实的基础上对其行为属性的一种价值判断,其形式是主观的,对 的属性的一种判断,它既不同于立法者对同种危害行为的抽象认识,也不同于司法者对个别危害行为的具体判断。行为人在进行这种判断时,既不必知道国家为什么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17.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离开了毒品也是无法说清楚的,因为行为在对象中才可以反观自身的内容。[②]因此可以说,受危害行为影响的对象是说明危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受危害行为 、法律评价没有直接的关系,属于客观行为的内部构成要素,其功能是对客观行为本身进行界定,属于犯罪构成的范畴。 虽然犯罪所生之物与行为对象都是行为要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1.html -
了解详情
物与行为对象一样,能说明行为的具体类型从而成为危害行为的内部特征因素,对危害行为本身起界定作用,进而影响具体犯罪的成立。且犯罪行为直接取得物由于常常与作为犯罪 并不是着眼于它们对犯罪构成的影响,而主要是基于犯罪所生之物、犯罪所得之物和犯罪所用之物与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目的以及犯罪行为实施的条件等密切相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