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否因为认识错误而未能造成侵害结果。这是相当危险的。[50]与此同时,刑法客观主义由于重视行为的客观面,强调犯罪概念的客观性,有助于防止法官的恣意判断, 该行为导致危险结果。 四结语 我国刑法学界缺少刑法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学派论争,这在根本上制约了我们对犯罪论问题的探讨走向深入,同时也阻碍了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2096.html -
了解详情
第四,该体系在责任论方面严格区分故意和不法意识的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作为刑法上的故意概念,不可能不包含对行为的法律重要性的认识。 (三)目的 中来。但是,认为合法化事由具有出罪功能是错误的,因为犯罪判断是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积极判断,应该由构成犯罪的要素构成。虽然可以将合法化事由放在犯罪构成中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778.html -
了解详情
、区别判例以及推翻判例等机制。不跟随判例是指允许法院基于非常强烈的理由偏离判例,以防造成错误的结果或使错误永久化;区别判例是指通过确认和宣布正在审理的案件 事件应作相同处理)以及法律追求的法安定性。[7](P195) 刑法适用中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判断(等置)其本质上就是对案件事实与规范所确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58747.html -
了解详情
的功能。譬如,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在外表上或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而于实际上又不构成犯罪,就是一种典型而错误的形式解释论,其直接后果就是 ,该批判值得商榷,因为,凡是违法要素都属于构成要件要素,在违法性阶层并不积极判断违法性的判断太过武断,既然大陆法系国家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了三阶段层递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69.html -
了解详情
迷信犯在行为危险性、犯罪故意方面、认识错误方面以及法律后果上具有重要区别,认识这些区别有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务中对相关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不能犯未遂; 刑法中迷信犯属于不能犯未遂,但作为例外不予处罚,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迷信犯不具有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不应受处罚。相反,不能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67.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必须确知对方是幼女,而是只要知道其可能是幼女,或者可能知道其是幼女,就可能构成刑法上的故意。[20](3)不能将应当知道解释为明知的 过失犯中规定注意义务理论解决故意犯罪中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错误问题。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一般人观念判断行为人对年龄的认识错误是否合理。但是对于那些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432.html -
了解详情
特迈尔也认为:犯罪构成理论之所以没有在科学界得到必要的澄清,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地区分犯罪构成的刑事诉讼上的意义与刑法上的意义。在刑事诉讼中,犯罪构成理论的意义在于, 认识到的事实为基础,不能犯中有无危险性的判断,应以行为人特别认识到的事实以及一般人能够认识到的事实为基础,以行为时为基准,从一般人的立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910.html -
了解详情
的客观归责理论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具有决定刑法责任的机能,而只是划定了刑法责任的最宽广的界限。客观归责的判断根据应当在于,自然进程可以受到自由意志 的正犯,但幕后者也应以间接正犯论;第二,当幕后者利用了直接行为人的不重要的认识错误(例如动机错误、对象错误)时,直接行为人是正犯,但幕后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739.html -
了解详情
其实,这种简单的类比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对我国犯罪构成的四要件作形式意义的理解,其内涵也与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构成要件(不包括价值判断和责任判断内容 社会生活环境中来考察罪过问题,给罪过的内容增加了期待可能性。 我国刑法贯彻的是规范责任论。首先,我国罪过的心理事实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个方面。根据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5818.html -
了解详情
其实,这种简单的类比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对我国犯罪构成的四要件作形式意义的理解,其内涵也与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构成要件(不包括价值判断和责任判断内容 社会生活环境中来考察罪过问题,给罪过的内容增加了期待可能性。 我国刑法贯彻的是规范责任论。首先,我国罪过的心理事实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个方面。根据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580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