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种形式的解释没有提供任何实质的标准,导致形成了开始杀人时是故意杀人罪的着手,开始盗窃时是盗窃罪的着手的循环解释,在许多场合使着手 大学出版社,2003. 19 ]刘华。票据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 20 ]王明,康瑛,杨克。票据诈骗若干问题研究[A],赵秉志,张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41.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类型与刑罚轻重关联的实证研究;其次,理论上的争议尚未滤清,从而制约司法实践的应用。对于违法性认识是否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问题,最初理论上坚持不知事实可 过失责任的全部在没有履行结果预见义务,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责任过失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在旧过失论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行为人(一定程度上)履行了结果预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44.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罪名),以及数行为侵犯的法益等问题上,都有所反映。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吸收犯,是指出于数个不同的犯罪故意,实施数个不同的犯罪行为, 法连续犯该如何处理(N).检察日报,20011016. {29}刘庆伟.连续犯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1516. {30}杨彩霞.论连续犯概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107.html -
了解详情
在前已述及的最高法院于2000年8月15日裁定核准的李建贵故意伤害其兄致死案中,昌吉中级法院在复核本案时,有一种意见就 解释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18]张军.刑法总则适用的几个问题[A].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公安部刑事犯罪侦查局编.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秩序犯罪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41.html -
了解详情
首先必须考虑现实行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而不是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犯罪故意,不是考虑行为人原本打算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其次,通 (34)参见赵秉志:《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180页;赵秉志:《刑法总论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14.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加重犯的既遂;在基本犯未遂但发生了加重结果的场合或者在加重结果出于直接故意而未发生且基本犯既遂的场合,均可成立结果加重犯的未遂;在加重结果出于 问题研究;另一类是关于《刑法修正案(六)》中的具体犯罪问题研究。 关于《刑法修正案(六)》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学者认为,《刑法修正案(六)》通过规定堵截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12.html -
了解详情
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据此,内幕交易罪的主观要件只能是直接故意,而且又有获取利益或者减少损失之目的。刑法第180条虽然没有此规定,但行政法规 罪》,载赵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第831页。 刘宪权《犯罪研究》2003年第2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44.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的结果才能认定的,例如,负有作为义务能够作为却不作为造成死亡结果的发生,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但如何判断行为人是意图造成伤害的结果而成立故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周光权、卢宇蓉:《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5期。 ⑥于改之:《不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91.html -
了解详情
杂志社1988年修订再版,第272273页。 [30] 见(日)藤木英雄著:《公害犯罪》(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58页。 [31] 参见(日 志、刘志伟:《犯罪过失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0年第5期。 [55] 参见姜伟著:《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62.html -
了解详情
。如果主观上没有犯意的互相联系,虽然此实行犯对彼实行犯具有片面的共同犯罪故意,也没有必要承认其为片面的实行犯,只要径直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 门人,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 【注释】 [1] 参见[日]曾根威彦:《刑法の重要问题》,成文堂2005年版,第311页。 [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9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