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各犯罪类型为线索加以形式的判断这一点上,毋宁说比其他学说解释的标准更具明确性。[38]其三,我国刑法中的正犯与共犯的功能旨在解决定罪及其间的关系 、教唆犯或者帮助犯。[65]笔者以为,本事案中,丙对被害人是抽象的人这一点而言,在主观上并不存在错误的认识,因而不能否定丙当时具有抑制杀人犯罪动机的规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808.html -
了解详情
中,在形式犯中则只有行为性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林指出了李斯特把故意定义为因果性认识是错误的。 在明知的内容中,大多是日常生活的事物, ,将造成严重后果作为客观处罚条件,在三阶层以外加以讨论,基于客观判断主观判断,然后才是客观处罚条件的判断,怎么可能会存在循环论证呢?笔者认为,将造成严重后果一开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6.html -
了解详情
幼女的认识错误,又由于这种认识错误是客观原因引起的,不能归责于行为人,行为人就无法产生避免违反不得奸淫幼女这一刑法规范的动机。即使行为人事实上与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 行为出罪的标准,使醉酒驾驶行为的出罪化受到犯罪论体系的制约,从而能够从犯罪论体系上检验使醉酒驾驶行为出罪的判断过程。能够使醉酒驾驶行为出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726.html -
了解详情
幼女的认识错误,又由于这种认识错误是客观原因引起的,不能归责于行为人,行为人就无法产生避免违反不得奸淫幼女这一刑法规范的动机。即使行为人事实上与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 行为出罪的标准,使醉酒驾驶行为的出罪化受到犯罪论体系的制约,从而能够从犯罪论体系上检验使醉酒驾驶行为出罪的判断过程。能够使醉酒驾驶行为出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457.html -
了解详情
意识。假想防卫不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主观上具有防卫意识,因而与偶然防卫正好相反。按照大谷实教授的逻辑,既然假想防卫是法律认识错误(误以为自己的行为 的偶然防卫,则成立犯罪未遂。这多多少少将伦理的判断纳入了刑法领域。 五、结果无价值论的无罪说 对上述各种学说的批判,大体是就意味着结果无价值论的无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730.html -
了解详情
意识。假想防卫不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主观上具有防卫意识,因而与偶然防卫正好相反。按照大谷实教授的逻辑,既然假想防卫是法律认识错误(误以为自己的行为 的偶然防卫,则成立犯罪未遂。这多多少少将伦理的判断纳入了刑法领域。 五、结果无价值论的无罪说 对上述各种学说的批判,大体是就意味着结果无价值论的无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690.html -
了解详情
。比如说,行为人意欲杀死甲,结果由于事实认识错误杀死了乙,那么依据目的行为论的犯罪论体系,这时行为人成立杀死乙的过失和杀死甲的未遂,从罪责刑相适应的角度来说, 行为论的犯罪论体系是更为清晰的,它并不讨论意思的内容,只要意思与身体的外部动静具有联系就可视为刑法上的行为,这样在违法性的判断上就以单纯的法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78.html -
了解详情
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不可能形成刑法上的反对动机者,施加刑法的非难、给予刑罚处罚,是不恰当的。参见刘明祥:《错误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 归罪于行为人。因此,违法性意志其实就是一个期待可能性的判断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在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基础上,实施某一行为,通常就存在期待可能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94.html -
了解详情
意义上的不法行为(犯罪行为),同时也意味着司法权力创设了一个刑法上的救济权法律关系。这种救济权法律关系也是一种请求性救济权关系,作为特定法益代言人和 为制裁的适用提供了正当性基础,缺少不法性判断的法律责任构成在理论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同样的错误还发生在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之认识中。按照传统的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69.html -
了解详情
意义上的不法行为(犯罪行为),同时也意味着司法权力创设了一个刑法上的救济权法律关系。这种救济权法律关系也是一种请求性救济权关系,作为特定法益代言人和 为制裁的适用提供了正当性基础,缺少不法性判断的法律责任构成在理论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同样的错误还发生在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之认识中。按照传统的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6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