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介入了其他因素,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生中断,行为人只对先行的肇事行为负责。二、新刑法第133条第三款“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逃逸 的遗弃罪较为合适。理由有二,一是逃逸致人死亡主观上为间接故意,是不作为,其社会危害性比一般的故意杀人罪相对较小,按故意杀人罪处理可能会处罚过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62.html -
了解详情
宫本英修从共犯独立性说的立场出发,说明了结果加重犯的共犯不能成立(注:宫本英修:《刑法学粹》,1931年版,第402页。)。 香川达夫教授则从 与重的结果之间如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话,是构成要件该当性‘或’行为‘应被肯定。基本犯的共犯成立,每一个加功者对重的结果发生由于存在着过失,作为一罪的’结果加重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80.html -
了解详情
将因逃逸致人死亡理解为情节加重犯更为合理。(4)作为转化犯转化条件的危害结果,如1997年《刑法》第238条第2款规定的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 1)我国刑法分则中的致只表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具有限定行为人对法定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的作用,对以致标示的法定危害结果,行为人可以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08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客体不仅在结构关系上具有作为行为与评价非难关系判断的媒介作用,在评价关系上,更具有因果关系判断的连接。Sowada所提出的对向犯参与主体的双重功能性 可能居于行为主体的地位,又可能居于行为客体的地位。但这种情形是否与刑法理论上一人不能同时是行为主体又是行为客体的要求相违背呢?从各个单独参与者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4788.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认为: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实施刑法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种 。然而,行为人主观的恶与客观的害之间关系一般只存在或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反映与被反映。这种或然性在胁从犯的场合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共同犯罪起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630.html -
了解详情
侵犯了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司法实践中,认定某种不作为构成犯罪,除了把握以上三个条件外,还必须把握这种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当 因果关系,因此,应认定被告人的不作为构成了犯罪。综上分析,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孙某犯故意杀人罪是成立的,某区人民法院根据本案事实,以此罪减轻判处被告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231.html -
了解详情
张友良自2001年11月至2007年1月担任益阳市赫山区地方税务局局长期间,作为分管经费的负责人,没有对分管的工作认真检查、监督,导致经费会计刘迪能够贪污、 友良不应对全案损失承担责任,其任期内的行为和之后的损失扩大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被告人阳熠熠辩称:单位没有明文规定计财科科长的工作职责,她 ...
//www.110.com/panli/panli_40752594.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效果以及其与社会的互动性,虽然以刑法社会学正名的著作与研究者尚不多,但作为一种研究的新维度以及对于彻底地解释刑法之社会存在效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韦伯提倡一种解释性社会学,力图解释社会行动背后的动机;涂尔干则主张根据因果关系和功能分析对社会事实进行结构层次的讨论。其次,在分析社会的基本结构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846.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那么,该行为人就不是间接正犯,而是直接正犯。换言之,只有当行为媒介至少实施了一个幕后操纵者本想自己实施,且符合故意的作为犯的客观要件,但还 ,似乎也可以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直接正犯。但是,如果考虑保险法律关系,按照保险法解释受益人(将刑法上的受益人做等同于保险法上的受益人的解释),则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466.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性和行为人身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定罪时作为区别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以及此罪与彼罪标志的一系列主客观事实(2)。刑法中的定罪情节是犯罪行为实施过程 ,那么,即使投资人投资的证券、期货有损失存在,其损失与发生内幕交易行为也不具有因果关系。证券、期货投资行为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行为人在投资时就应当考虑风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2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