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Verursachungsprinzip),即受害人要求他人承担侵权责任,就必须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包括责任成立上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上的因果关系。但是,在共同加害行为的 人或被帮助人之间构成共同侵权。[31]此时,教唆人和帮助人类似于刑法上的间接正犯。但是,《民法通则意见》第148条第2、3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079.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二被告人构成抢劫罪无异议,但对二被告人的行为是否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五)项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加重情节有 。一种意见认为,本案中二被告人的抢劫行为并非必然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也即,被害人的死亡与二被告人的行为并无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虽然被害人是在抢劫过程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496.html -
了解详情
不然,且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在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还可根据案件的具体特殊情况决定采用。 四、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不管是过错责任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均 关联的理解,不必象认定刑法上因果关系那样严格,笔者对此不作进一步的论述,本人所要讨论的是径直作为确定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简便方法的因果关系,作为一种独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87.html -
了解详情
一标准的危害行为,都可拉入事实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28] 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在事实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由立法者或法官根据社会一般经验和普遍承认的 因果关系》,《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8] 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29] 转引自张绍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8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都认为是犯罪。情节显然轻微并且缺乏危害结果,因而不能认为对社会有危险性的行为, 不认为犯罪”。1954年10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法律室的主持 学报》1956年第1 期上发表的梅泽浚撰写的“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及其在刑法中的运用”,法律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李光灿撰写的《论共犯》一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01.html -
了解详情
后,若中间介入其他因素,此时应该如何认定该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根据我国刑法的主流观点,在案件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应通过考察以下四个方面的 就不能再作为量刑情节对其加重处罚。 综上,谭某的违法驾驶行为与二被害人的死亡有因果关系,且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情节已经纳入定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402.html -
了解详情
后,若中间介入其他因素,此时应该如何认定该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根据我国刑法的主流观点,在案件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应通过考察以下四个方面的 就不能再作为量刑情节对其加重处罚。综上,谭某的违法驾驶行为与二被害人的死亡有因果关系,且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情节已经纳入定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443.html -
了解详情
罪的条件。必须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如果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是没有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 交通事故负同等以上责任时,包括同等责任、主要责任和全面责任,才能认定行为人的违章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否则,就不能认定存在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740.html -
了解详情
更大的保密义务,如若前者违反保密义务对权利人造成的损害必定远远大于后者。 (2)《刑法》的相关条款规定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性。例如,该法第219第1款关于 实质相同;(3)这种客体的实质相同与被告的接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此时,原告的举证责任即初步完成。被告必须证明客体的实质相同与其接触无关。为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471.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诈欺。[13]史尚宽先生进一步认为,未违反告知义务之不作为,难认定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例如甲对于乙报告虚伪之事实时,知其为虚伪之旁观者丙,虽为沉默, 应有因果关系,盖无疑议。诈欺必须建立在对方的错误的基础上,无所谓未遂。这是其与刑法上的诈欺罪关键的不同之处。[19][20][21]诈欺与错误的相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5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