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言论自由权从而不可能构成诽谤,我国有必要汲取公正评论规则以完善诽谤法则;诽谤的行为对象应当指向特定的公民,但政府官员的名誉权应当受到严格限制;诽谤罪 要件时,就可依正当程序适用诽谤罪。 四、诽谤罪必须具备主观故意确实恶意 根据刑法的规定,诽谤罪只能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是捏造、散布虚假事实诽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33.html -
了解详情
中既解决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又解决有罪被告人的量刑问题。[3] 在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量刑模式的设计大体存在三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建立相对独立化量刑 的参照物。[10] 主张量刑改革,有效规范法官过大的量刑自由裁量权的观点,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不少刑法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中就已出现,学者们也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887.html -
了解详情
正因为社会危害性无法将刑法的规范意识树立起来,从而使其有悖于法治的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在我国民族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虽然任何犯罪都是对社会的危害,但社会危害性 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宗教的支撑的强烈影响,采取强行适用国家刑事制定法来解决该地区的重婚问题,显然会提高刑法的成本,而且不见得很有效,其不合理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151.html -
了解详情
与积极身份问题和共犯与消极身份问题。[1]在我国刑法学理论中,素来重视共犯与积极身份问题(主要是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而对共犯与消极身份问题的研究较少。相 有身份者并不构成犯罪,应无疑义。有疑问的是,无身份者加功有身份者的,该如何处理?在大陆法系理论中,通说认为并没有适用共犯与身份专条的可能。不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64.html -
了解详情
一些具体原则:排斥习惯法、禁止类推适用和刑法的效力不溯及既往等。罪刑法定,是刑事法治的基础,其功能在于控制国家追诉权、刑罚权恣意行使,防止司法擅断。 的约束。只不过,在侦查活动中,由于并不涉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实体定罪和处罚,因而,罪刑法定对侦查的要求主要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99.html -
了解详情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符合性还在持续;二是认为窝藏罪完全属于继续犯也不符合我国刑法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310条的规定,除为犯罪者提供隐藏处所可以认为窝藏罪 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事实上肯定了新法对继续犯具有适用的效力。 第四,关系到能否行使正当防卫权。对于即成犯而言,人死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67.html -
了解详情
所说的(1)至(6)的分类无法适用于对我国刑法实践的诠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罪过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在所有的犯罪类型中都严格贯彻到底。这也 用于《刑法》第219条第2款。首先,立法者有权在某一具体的罪刑规范中摒弃传统的责任根据模式,而采用其认为合适的责任根据类型。毕竟,立法者才是法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97.html -
了解详情
ity )。这个规则极大扩张了共谋罪的适用范围。只要参与共谋,不需要有帮助或教唆行为,都对共同共谋者实施的所有可以合理预见的犯罪承担替代责任。共谋者替代 都是刑法分则规定的独立犯罪,阴谋行为都是刑法分则规定的阴谋犯的实行行为,而不是刑法总则中的预备行为。[30] 目前在我国有争议的是,行为人构成阴谋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7.html -
了解详情
的要求和轻刑化机制的实现 刑法的谦抑性精神要求限制刑法应当发挥作用的范围和适用刑法的必要性,强调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在适用刑罚的过程中,谦抑性原则 种因噎废食的做法,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审判时间旷日持久,极大地浪费了司法资源。从理论上看,任何级别的法院都有权适用酌定减轻处罚权,基层或中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61.html -
了解详情
玉娇的不法侵害正在发生。邓玉娇为了免受侵害,完全有权对不法侵害人实施反抗行为,换言之,邓玉娇在当时享有防卫权。 邓玉娇是否恰当行使了防卫权呢? 嵌入我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这是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前提。 不过,在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来促进观念的转变,还是有所作为的。就我国刑法第20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