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因此,各个共犯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是共同犯罪中各共犯对他们共同造成的全部危害结果负责的基础。刑法第26条 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1998年第3期。 10 赵秉志著《外向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30页。 11 侯国云、薛瑞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49.html -
了解详情
评价因素的宗旨相悖。 违法性认识中的违法如何理解,在理论上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存在可罚的违法性认识说、法律不允许与违反前法律规范的认识 或者其他违法性有认识,但对于刑事违法性没有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也能认为具有犯罪故意的违法性认识吗?由此看来,法律不允许的认识说对于违法性认识范围的确定过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94.html -
了解详情
,为有期待可能性;如果不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为无期待可能性。在我国,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的是在行为造成一定损害结果的情况下,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危害结果的发生或由于疏忽大意或由于过于自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见,犯罪故意、犯罪过失都体现出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刑法第16条体现了无期待可能性的思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36.html -
了解详情
种罪过形态,并具有同一法定刑,这是否会导致立法上的罪刑不相当? 与犯罪过失相比,犯罪故意主观恶性较深,正因如此,刑法典对于其他要件相近,而主观要件不同的犯罪在 研究》1999年第1期,第54页。 (10)金泽刚《若干个罪的罪过性质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6月,第10页。 (11)储槐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90.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的一方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 本文认为,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关键在于考察行为人自身的主观故意,他人的主观罪过如何不影响刑法对行为人的评价。此乃罪责自负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另见曹坚:《聚众斗殴罪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载《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5] 参见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31.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剪裁甚至添枝加叶后的伪事实,传播者可能会选取社会公众感兴趣的角度,过失或者故意地夸大案件的特定情节。因此,非规范性评价的判断依据主要依赖于直觉和二手 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其中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菲利认为犯罪问题要研究犯罪人和犯罪人的社会因素,人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因为他要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87.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规定以明知为条件,因而在法律上并不要求明知。问题在于:刑法分则没有规定明知,就意味着具体犯罪故意对行为客体的性质不要求明知吗?笔者的回答是 (28)高铭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841-842页。 (29)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6.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根据一般经验法则判断;也有人认为,数个犯罪行为只要基本性质相同,共同服务于同一犯罪目的,受大致相同的犯罪故意支配,具有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就能够成立 情形不是法条竞合。但是,此时,对按特别法条不构成犯罪的情形,是否能够以普通法条定罪问题的研究,也必须受法条竞合的法理的限制。 [29]参见周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00.html -
了解详情
借鉴.陈明华.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 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刁学出版社,2003.475. [29]张明楷.刑法学(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92. [30]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81.^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20.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剪裁甚至添枝加叶后的伪事实,传播者可能会选取社会公众感兴趣的角度,过失或者故意地夸大案件的特定情节。因此,非规范性评价的判断依据主要依赖于直觉和二手 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其中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菲利认为犯罪问题要研究犯罪人和犯罪人的社会因素,人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因为他要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