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不可能形成刑法上的反对动机者,施加刑法的非难、给予刑罚处罚,是不恰当的。参见刘明祥:《错误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 归罪于行为人。因此,违法性意志其实就是一个期待可能性的判断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在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基础上,实施某一行为,通常就存在期待可能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5.html -
了解详情
相联:通过对行为违法与否的判断,以实现刑法法益保护的目的。 不同的犯罪论体系意味着不同的立场与解释方法。(28)违法性是犯罪处罚的根据,广泛地承认主观的 于故意杀人、抢劫等暴力型犯罪,当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恰好导致了有利于案件审判的结果时,考虑其客观上对审判无害以及主观上的恶性亦不同于严重犯罪,因此,应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127.html -
了解详情
,因而构成诈骗罪。(22)可见,西田教授实际上是占有转移说的主张者。西田教授的终局性的判断,只是涉及占有是否转移的问题而言。在案例3中,由于衣服一直在商场内 特定动机,而且行为人客观上设置了不法原因;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诈骗行为,被害人就不会产生认识错误,也不可能处分自己的财产。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830.html -
了解详情
有意识的杀人行为才有意义。为了防止误将人作为黑熊而射杀的危险发生,将不许杀人这一禁止故意行为的规范,要求面临对象错误的行为人遵守毫无意义。针对处于对象错误认识的 责任,以体现先打刑法所坚持的责任原则的要求。因此,在有无预见能力的判断基准上,既不应无视行为人的实际情况,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来代替其认识能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620.html -
了解详情
有意识的杀人行为才有意义。为了防止误将人作为黑熊而射杀的危险发生,将不许杀人这一禁止故意行为的规范,要求面临对象错误的行为人遵守毫无意义。针对处于对象错误认识的 责任,以体现先打刑法所坚持的责任原则的要求。因此,在有无预见能力的判断基准上,既不应无视行为人的实际情况,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来代替其认识能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38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过错。[5]学者在论述该观点时,往往借鉴民事侵权法、刑法上的违法(不法)学说,认为行政行为违法必须是造成社会危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过错的 不法性要件),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创设所谓的违法归责原则,反映出立法者对法律责任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这一错误的根源仍在于对违法与不法概念的混淆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162.html -
了解详情
最好的判断。认为与本人相比,国家才是更好的判断者,这就是一种权威主义。即便本人的判断是错误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这本身就存在尊重自律这一价值, 存在事先公布的法律这种认识影响日广,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等将此旨趣予以明文化。这样,作为由人的支配走向法的支配这种观念在刑法上的具体表现,确立了罪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4.html -
了解详情
主体的违规行为往往交错进行,这些都使得相当性的判断难免困难重重。 其次,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学说是对刑法交通过失犯罪的目的性解释,通过它,可以有效地限制交通过失 相当因果关系说主导下对于李某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相当性的肯定回答,同时这也是错误的结论;无罪论虽然结论正确,然而由于不可避免地以传统因果关系为基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71.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要件,侧重于行为成立犯罪的形式标准的判断。不过,即使在客观要件、主体、主观要件中,也分别存在着仅凭法官直接认识就能确定的记述要素与必须法官价值评价 责任过失、特定目的、特定动机、特定明知、排除特定目的、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缺乏刑法上的错误等要素。其中,责任故意或责任过失是各种具体犯罪所共有的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97.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结论的一方一定会认为此认定不客观,是主观错误认识所至。在存有争议的疑罪中,事实判断的各方虽然都坚持同一的刑事证明标准,对这个刑事证明标准的一般解释也 解释刑法条文其实一般都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案件事实与某一刑法条文是否满足或符合的判断。因此解释法律都是针对特定案件事实的解释,而非无地放矢的解释。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