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现实可能性。 我以为,上述观点均富有见地,但后一观点明显更为全面,由于提供了具体的判断依据,司法实务认定就方便多了。只是心存一点疑问:从逻辑技术上讲,它们 ,如果这一划分能够成立的话肉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的划分结果及其含义,归纳出以有工具或对象上特定的认识错误作为区分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的标准,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56.html -
了解详情
相当棘手,被我国学者称为最为值得讨论,也是问题最多[1],但对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凡在刑法上区分了中止和未遂并对其做不同处理的法域 客观说见解。[28]而不止上述领域,还存在下述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因犯罪对象认识错误而中止犯罪的情形,如行为人要举枪杀甲,后来发现自己瞄准的对象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06.html -
了解详情
则相当棘手,被我国学者称为最为值得讨论,也是问题最多⑴,但对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凡在刑法上区分了中止和未遂并对其做不同处理的法域, 客观说见解。(28)而不止上述领域,还存在下述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因犯罪对象认识错误而中止犯罪的情形,如行为人要举枪杀甲,后来发现自己瞄准的对象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869.html -
了解详情
是比较方便的。然而从理论上将构成要件看成是客观的,责任看成是主观的,这样的区别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构成要件不仅是违法类型,同时也是责任类型。{4}(P15 的是必然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来判断和发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德日通说采取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中的折中说。不同的判断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13.html -
了解详情
也应该在行为责任主义方面寻找,现在的认识是,累犯由于之前的判决强化了行为人违法性认识,增强了行为人回避禁止性错误的可能性,如果行为人继续犯罪,则显示 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在大陆刑法中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时必须经过行为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过程的原因。刑罚应该和行为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91.html -
了解详情
作出准确判断,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好像前不久还被视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壮举),不同主体、时空的判断可能大异其趣,就是饱学之士(含法学家)也难有一致意见,以 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8]1999年《德国刑法典》第17条(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90.html -
了解详情
作出准确判断,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好像前不久还被视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壮举),不同主体、时空的判断可能大异其趣,就是饱学之士(含法学家)也难有一致意见,以 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8]1999年《德国刑法典》第17条(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50.html -
了解详情
也应该在行为责任主义方面寻找,现在的认识是,累犯由于之前的判决强化了行为人违法性认识,增强了行为人回避禁止性错误的可能性,如果行为人继续犯罪,则显示 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在大陆刑法中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时必须经过行为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过程的原因。刑罚应该和行为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49.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1)被利用人对实行行为是否有认识;(2)被利用人是否受到强制;(3)被利用人是否具备实施实行行为刑法上的主体资格。如果被 上看被利用人已经构成正犯,但利用人通过制造被利用人的认识错误,对其取得优势地位,进而支配了其行为的侵害方向,因此利用人构成间接正犯。(33)德国有学者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08.html -
了解详情
原主的身份可查明,但是仍然把捡到的财产据为己有。 日本根据客观的支配标准来判断失落物的占有属性。客观的支配是指,刑法上的占有是人以实际能力支配物的关系 定占有的侵入,盗窃罪成立;如果在收受人获得财产的同时没有认识到交付错误,那么即使其后来发现交付错误之时产生了偷的意图并侵吞了财产,也不构成盗窃罪。在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4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