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首要素行为之后,后行为人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实施后要素行为的情况。在复行为犯的承继正犯之中,有以下问题值得研究: (一)成立复行为犯的承继 [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7. [10]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45. [11]刘士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98.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下对污染环境的结果持有过失的心理态度,但这并不排除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的情形。实践中,行为人由于实施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经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处罚后,由于 3]何慧新: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审视我国刑法中的环境犯罪,载何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上)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39.html -
了解详情
定,不能仅凭被告人口供,但这与犯罪性质取决于客观要素还是主观要素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因此,只要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即使客观上的行为不完全符合 与学说对立,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 - 238页。 〔3 〕参见[日]小野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48.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因此,同一构成要件内不同行为类型间的故意不妨害犯罪故意的认定,因而不应否认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关于同一构成要件内同一行为类型中的不同 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以下。 [5]参见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 [6]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625.html -
了解详情
暄, 马克昌. 刑法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4〕林亚刚.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 2000 , (2) . 〔15〕蔡墩铭. 刑法精义〔M〕. 台北: 翰芦图书出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88.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法律社会现象,对之既可进行规范分析,这一任务目前主要是由刑法学的研究承担的;也可以进行社会学分析,以便揭示刑法与社会之间的制约关系,阐明刑法的社会生成 过失犯在构成上,也有其本身的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任性问题。自此,在犯罪论体系中,故意犯与过失始处于平分秋色的平列地位[3]。 在刑法史上,虽然古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05.html -
了解详情
该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当是非过失,其罪过形式可能类似于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故意(其放任的成分明显)。 英美法系各国刑法典中并没有单独的刑法条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24-325. [8] 刘志伟.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00. [9] 刘志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5.html -
了解详情
人为过失者为限,适用之。1930年的丹麦刑法第20条规定,由于故意犯罪所惹起无一定意识之结果而被附加刑或刑之加重者,如非由于该行为人 与检讨》,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2年版。 [11] 蔡墩铭著:《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89-190页。 [12] 洪福增:加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16.html -
了解详情
,李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研究[A].陈兴良,胡云腾.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4年度)实务问题研究:下册[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11]付立庆.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A].陈兴良,胡云腾.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4年度)实务问题研究:下册[C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212.html -
了解详情
的工具,能否成立间接实行犯的问题,应当结合故意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上文的超越意思支配理论,将被利用者的犯罪故意与幕后人的故意相比较,前者的程度相对较 年版,第233页。 [13]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77页。 [14] [日]川端博著、余振华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7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