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 。由于这类案件都是重大案件,一般都符合延长羁押期限的条件。所以《质量标准》所规定的附条件逮捕的案件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时,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817.html -
了解详情
于2002年6月21日被取保候审,2003年6月 20日被解除取保候审转监视居住。二、诉辩主张(一)人民检察院指控事实1997年1月8日,被告人苏 流[1996] 376号文件规定审 核,在缺购销合同、租赁协议的条件下,作出“同意暂认定为一般 纳税人”的审批意见,同日报局分管领导签注同意税政科意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132.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摒弃犯案就逮捕和以逮捕促和解的思想,尽量减少对加害人的羁押,扩大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应用,让刑事和解真正成为加害人与 作为空间,首先,案发后律师及时介入可以迅速把握案件是否符合刑事和解的条件,对于法律禁止和解的案件,避免当事人之间的非法私了;其次,律师可以向当事人提出可行的和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1142.html -
了解详情
60条第1款规定逮捕的条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 大学出版社,1989. {7}张明楷.行为结构与犯罪构成体系兼谈行为科学与刑法学的区别[J].法商研究,1998,(2):34-39. {8}何秉松.刑法教科书[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910.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也不管证据是多还是少,更不必要求主要事实已经查清,只要有证据就可以实施逮捕。其他逮捕适用条件中,用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来限制逮捕,在实践中意义不大,因为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几乎所有罪名都挂有有期徒刑条款。至于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社会危害性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403.html -
了解详情
机关案多人少、案件信息不对称等所谓客观情况不具备逮捕听证的条件则恰恰反过来说明了逮捕听证制度的必要,因为,只有听证才能打破信息不对称,而分流式听证就 对那些在本地作案、身份清楚、查有实据的犯罪分子不应采用收审,而应分别依法采取拘留、逮捕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其他法律措施。 [13]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312.html -
了解详情
两个条件要同时具备,只有既存在犯罪事实,又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时候,才具有立案的条件。如果仅有犯罪事实存在,但罪行不严重,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作为中立的第三方介入审前程序,既对各种与公民权益有关的强制侦查行为,诸如逮捕、羁押、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搜查、扣押、窃听、通缉等签发许可令,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074.html -
了解详情
困境。 (一)有逮捕必要规定不明 有逮捕必要是逮捕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含义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发生社会危害性。但如何界定,现有刑法 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能与北京人享受同等取保候审的条件。 实践中,对于情节轻微、认罪态度好、悔罪态度明确的案件,检察机关往往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感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53.html -
了解详情
、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这是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基本条件,因不符合这一 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撤案决定、不起诉、无罪判决等无罪结论并不完全等同于检察机关的逮捕就是错误逮捕。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其理由:第一,根据国家赔偿法违法归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59.html -
了解详情
仅就上诉、抗诉范围内有关事实和法律问题加以审查。其次,设置有条件的第三审程序。所谓有条件是指在案件性质以及是否涉及重大法律问题等方面,对三审的启动 所讲的强制性措施,并非仅仅针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这五种强制措施,还包括诸如搜查、扣押等所有对公民基本权利构成干预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