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型犯罪规定于刑法的前提下,网络失范言论符合其犯罪构成特征,才具有构成犯罪的可能性。并且,在对网络言论构成传统言论型犯罪进行司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应当 的言论自由进行干预至关重要。我国《刑法》没有对言论型犯罪的除罪事由进行规定,但这并不影响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其作出规定。可遗憾的是,此次两高《解释》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454.html -
了解详情
否则应当尽量避免使用。(42)那么是否有可以替代淫乱的规范用语呢? (二)作为罪状描述的淫乱 罪状是分则罪刑规范对犯罪具体状况的描述,指明适用该罪刑规范的条件 保护什么,在抽象的公共道德和具体的个人权利之间究竟哪个更为重要是必须予以厘清的问题。这是公权对聚众性行为进行控制必须予以考虑的。我国刑法不区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4836.html -
了解详情
的本质特征。在我国刑法学界,有学者基于拐卖妇女、儿童罪是目的犯,便认为主张以妇女、儿童被卖出作为本罪既遂标准的观点,实质上是将犯罪目的实现说 72、78页。 ⒁参见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罪名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王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689.html -
了解详情
的本质特征。在我国刑法学界,有学者基于拐卖妇女、儿童罪是目的犯,便认为主张以妇女、儿童被卖出作为本罪既遂标准的观点,实质上是将犯罪目的实现说 78页。 [14]参见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罪名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王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043.html -
了解详情
论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刑法中,基于刑事政策的考量,立法者往往会对某些犯罪设置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仅影响刑罚权的发动。 ),而且还要遭受刑事处罚。可见,本条款的具备对犯罪本身的成立并没有影响,只对刑罚权的发动有影响,是一种刑罚处罚的消极条件或者说是一种阻却刑罚的客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950.html -
了解详情
,从文字上来看,罪行极其严重一语似乎只是指客观上的危害而并不包括主观上的恶性。例如有学者指出,不论刑法的修改意义如何,单从文字上理解,似乎让人感觉到 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的,这在我国刑法分则关于法定刑的规定中可谓独一无二。这表明,立法者认为故意杀人是我国刑法中最为严重的犯罪,对其应当适用最为严厉的刑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456.html -
了解详情
自由成为刑法的重心。受国权主义刑法观支配,立法者倾向于凸显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犯罪的恶出发,尽可能地伸展刑罚条文的含义以便对犯罪者施予惩罚。秩序中心主义的 的完善既是此罪延展生命力的表现,也是运用立法方式对其进一步规范的例证。此外,还可以通过立法解释的方式予以规范。在我国,此种方式已有先例。如全国人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222.html -
了解详情
空间而无关乎道德,例如某些行政违法甚或是犯罪行为仅仅侵犯的是对于某种行政管理秩序的需要,在刑法中历来就有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特性 由《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类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在我国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制定的有关部门法规、规章中,对见危不救行为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如《中华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3070.html -
了解详情
却在刑法理论层面上达成了共识:刑法应该保持谦抑性。随着我国刑事法治的提倡和法律人刑法价值观念的提升,刑法的谦抑化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 解释中的一个客观化、理性化的法则,也与刑法解释方法密切相关。在比例原则之下,理想状态是刑法对犯罪构成与法律后果做出事无巨细的规定。然而,如此极端的模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828.html -
了解详情
的可罚性吸收。而在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中,客体为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缺乏法益侵害的行为被认为是不构成犯罪的,和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存在根本区别。 被害人对这些特殊物品享有所有权抑或占有合法,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对这些特殊物品的管理秩序。盗窃特殊物品构成盗窃罪是刑法的特殊规定,因为其侵犯了非特定主体经法定程序不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138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