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其主观心态判断为基础,进一步判断其犯罪构成。 第二种意见认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处7年以上加重法定刑显然可以理解为是按同种数 ,并非逃逸导致的结果,与前一逃逸行为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在黄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被告人黄某第一次肇事因仅致被害人吴某轻伤,不构成交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501.html -
了解详情
。理由如下: 一、从案情分析得出,在他人实施抢劫时,石某没有参与其中抢劫的犯罪故意,更没有事先与实施抢劫者串通合谋,只是看到高某将被害人凌某的手包仍 的行为与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无法反抗的状态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如果是由于被害人自身的原因或他人的行为造成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无法反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142.html -
了解详情
,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并由此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玩忽职守罪。基本案情:被告人担任经贸局局长及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安监局 监管职责之间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据此,可认定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玩忽职守罪的构成要件,不构成玩忽职守罪。适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945.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前提,只要帮助行为与正犯行为之间具有促进关系就可以了。(69) 但是,上述两点理由不能成立。(1)从文理上说,日本刑法规定 堂1998年补订版,第421页以下。 (62)参见[日]山口厚:《问题探究刑法总论》,有斐阁1998年版,第252页。 (63)Vgl.F.Schaffstei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8805.html -
了解详情
。曾有学者将因果关系分为四种:绝然的因果关系,必然的因果关系,或然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⑵可见,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探讨中,我们总是回避不了条件这个概念及其所指向 上卧室房门但未上锁。梅某趁沈某进厨房倒咖啡时,摇晃着进入韩的卧室,欲将睡在床上的韩某拉起。二人推搡和扭打至室外,梅某摔下楼梯,因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650.html -
了解详情
,学界通行的观念却是逐渐取消或淡化不作为与作为在结构上的差异,前述的因果关系理论和形式的保证人说,都是建立在证明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的等价可罚 不作为的区分持第二种观点。 [22]台湾地区学者许玉秀是此种观点的提倡者。她认为,不作为犯是因为违反刑法上的作为义务导致法益受害而被处罚,但它并不需要依附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2633.html -
了解详情
特定态度是不是不注意的这种评价的关联上成为问题的。(36)这表明,根据新过失论,对违反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导致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体现了行为具有不法性 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刑法理论对类似上述案件往往没有结合交通过失犯的本质及其如何理解适用加以解释,而仅仅作为客观构成要件内容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而且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71.html -
了解详情
脱离无需这一要件。[16]如后所述,只要客观上切断了与其他共犯人行为及其结果之前的因果关系,就有成立共犯脱离的可能。如设例2和4中,行为人中止犯罪 不具有因果性,故可能成立共犯的脱离。 四是德国刑法第24条规定,成立中止犯不以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的不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为要件,只要行为人主动努力阻止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50.html -
了解详情
上能够认识到拳击行为可能会伤害被害人的身体健康,客观上被告人拳击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偶然)因果关系,因此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 关连。由此日本学者榎本桃也指出:如果把讨论该当死亡结果是否是行为人的作品(das Werk des Tater)作为客观归责论,那么就能够认为把行为人作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393.html -
了解详情
提供了方便,和正犯结果之间具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因果关系,而行为人本人也了解这种情况,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作为刑法上的问题加以讨论。因为,在 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617页。 [1]黎 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昌.犯罪通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073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