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犯罪具有应受谴责性;刑罚作为对犯罪这样一种错误的反应,必须具有谴责性;不同的犯罪因严重性不同而在应受谴责性的程度上互不相同,而作谴责犯罪的手段的刑罚因 。(二)罚刑法定化。在个别预防论指导下,罪刑法定原则被抛弃,然而,报应强调法律是正义的栽体与判断正义与否的准则,一般预防要求刑罚具有确定性与通晓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575.html -
了解详情
论)主张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形式的解释,在构成要件的解释上,在进行处罚的必要性或者合理性的实际判断之前,应当从具有通常的判断能力的一般人是否能够得出该种结论 作实质的解释,从而实现刑法的目的。 在当前的中国刑法学界,很有必要纠正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向:实质的犯罪论和刑法解释论就意味着对形式正义和刑法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899.html -
了解详情
了所谓的法官素质不高的判断。法官素质和职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能等所谓的法官素质提高之后再来谈论刑法适用解释的问题,在实践中绝没有 司法中的自由裁量和适用解释完全可以杜绝。这种不切实际的思维方法从整体上将刑事法治的改革和完善引入了一种错误的期待之中。略举一例,即可说明问题。1998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1.html -
了解详情
一概念,如果某人认为有义务纳税,是因为他意识到纳税是正确的,否则便是错误的,其主观状态与“被迫的感觉”没有联系。立法者遵守法律规则以及法官自觉适用法律规则 定的法治原则对于人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罪刑法定本身也是来自道德上的公平公正的要求。[74]有何理由选择其一而抛弃另一个? 可以看到,后一选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9.html -
了解详情
,边沁也在实质上承认了功利原理本身与法律权利之间的互补性。正如哈特所述,尽管边沁称功利原理为“正确与错误的尺度”,并且认为它构成了判断任何社会中法律 的基本权利和功利原理之间没有冲突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仍然值得认真对待。在我看来,这样的解读的一个最大价值就是进一步认识到功利原理本身的适用范围。这一点在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7.html -
了解详情
型财产罪的基本犯,而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实质上也是违反被害人的真实意志的,因而,从陷入认识错误或者恐惧心理的被害人处接受财物,也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 ,第500页。 [59]参见周啸天:《事后抢劫罪共犯认定新解:从形式化的理论对立到实质化的判断标准》,载《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3期,第41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873.html -
了解详情
型财产罪的基本犯,而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实质上也是违反被害人的真实意志的,因而,从陷入认识错误或者恐惧心理的被害人处接受财物,也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 ,第500页。 [59]参见周啸天:《事后抢劫罪共犯认定新解:从形式化的理论对立到实质化的判断标准》,载《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3期,第41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659.html -
了解详情
心理学上的意义,而不是刑法上的犯罪故意。[20] 若要真正解释其间的原委,恐怕还是要追溯到实务中唯结果论的倾向。在防卫过当的判断中,人们习惯于以 犯罪的既未遂,不可能成为行为是否构成故意犯罪的根据。犯罪故意的认定,理应着眼于行为时的判断,取决于行为人在行为时的认识与意志因素,而不依赖于事后出现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6654.html -
了解详情
犯这样的循环论证的误区之中。 也许会有人说,以上几点其实都是认识和判断上的,只要采纳不同的理解,这些问题就都可以避免或者说就并不存在,因此,本文是先描黑再批 即特别预防的需要(佐伯千仁、大塚仁等)。但是,批评者指出,在日本现行刑法上作为累犯加重的条件规定了前罪是否科处了刑罚以及刑罚执行的完毕,要是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1253.html -
了解详情
不属于虚假信息。 4.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虚假信息与公众的实际生活有关联,能够使公众产生不良的反应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首先,只有虚假信息与公共生活关联,才会引起 24}参见曲新久:《论社会秩序的刑法保护与控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5}吴贵森:《刑法上公共概念之辨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08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