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号召各成员国在刑法中规定危害环境的刑事条款或制定环境刑法。就西方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刑法立法、司法动态来看,越来越多的破坏环境行为被犯罪化。例如,在 为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中心而控制人类行为。以日本为例,日本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国民的健康和维护生活环境,并且这种对生活环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63.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前预测包括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家庭结构调查、身心鉴别调查等等,[7]其作用在于帮助法院更准确地判断犯罪人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从而决定是否适用缓刑。 矫正中来。这不仅贯彻了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还符合未来行刑社会化的刑法发展趋势。[10][13] 综上,借鉴国外缓刑制度与保护管束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12.html -
了解详情
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作不同的处理,不符合刑法立法的目的,也不利于切实保障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而且,在安全事故发生之 《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0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安全责任事故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4CFX016。 刘志伟 作者简介:刘志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02.html -
了解详情
,恐终无惩戒之效。 换言之,作为前科的事实虽然并不影响行为的直接后果或者危险,但是,重复犯罪招致一种危害,即对法律的藐视。换言之,再犯以特别不能令人 否定性法律评价和刑罚责难,不仅置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也背离了立法公道与司法公正公平的原则,背离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并且与任何人不因同一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93.html -
了解详情
残酷到文明温和,由强调报复惩罚到注重矫正预防。刑罚的轻缓化已成为20世纪以来刑法立法与司法的原则与宗旨,矫正与预防的功利观也取代了报应理念成为刑罚的根本 体现报应的同质性外,对侵害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等性质的犯罪也可并科罚金。四是,对法人犯罪普遍适用罚金外,对自然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390.html -
了解详情
的经济组织等为外衣, 采取系统、稳妥、严密的手法实施各种危害行为。有组织犯罪具有如下特征: (1)寻求权力庇护: 利用金钱、美色等各种方法, 投其所好拉拢引诱党政官员滥用 的这一公约。 ③参见邓又天、李永升:《试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其类型》, 载《法学研究》1997 年第8、9 期; 宋浩波著:《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67.html -
了解详情
难题。本文试图探索网络环境中名誉权侵权问题的解决途径,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以预防和减少网络环境中名誉权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和谐的 而言,我们提倡在确保言论自由行使的前提下,通过立法的完善与网络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来预防和减少网络环境中名誉权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网络伦理观念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658.html -
了解详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家庭暴力单项立法。[5]我国没有家庭暴力的单项立法,但2001年4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婚姻法 ,手段多么残忍,后果多么严重,侵害人所受的刑法处罚最多不超过七年有期徒刑。虐待罪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故意伤害行为,如果伤害不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217.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主观恶性已经不复存在,而且她主动中止犯罪的行为,使中止前的行为并没有产生实质的危害结果,正是立法鼓励的情形。 再次,对于张某某以犯罪中止论处符合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龚培华:《刑法疑难争议问题与司法对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明楷: 《未遂犯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023.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政策是由国家或执政党制定的,对一切犯罪及其他有关危害行为做斗争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针、策略和准则。它能够长期指导全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其他有关活动,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所谓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刑罚的轻重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分子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我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00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