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不予采纳其向陪审团提出以考虑其价值,以保障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英美法中的有无关联性的证据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除某些例外外 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 第46页 3 王亚新 著 《对抗与判定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第165页 4同上,第22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2.html -
了解详情
与救济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民事诉讼的目的应确立为:解决纠纷,处理争议,即依法裁判确认纠纷主体权利义务的归属或赔偿责任,从而使民事纠纷、争议得到解决。 需证明,但因客观原因而不能自行调取有关资料信息予以证明时,法律可为其提供一个共同的救济平台,即申请执行法院给予协助调查取证,从而可提高权利人和义务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44.html -
了解详情
的确定过程也是对事实与结果进行判断的过程,其中必然要考虑因果关系(必然因果、偶然因果),考虑证明责任的分配。因而,责任也是实体性规则与程序性规则的结合部 不能负责的激励问题(注:对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在政府参与的经济行为中,采用民事诉讼方式来解决纠纷的主张。参见史际春:《适应经济法治需要建立“官告官”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57.html -
了解详情
》(以下简称《条例》)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各级法院受理的由于医疗损害赔偿而提起民事诉讼的案件数量大副上升。《条例》在一些原则问题的规定上 倒置的当事人一方,即医疗机构,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损害的发生。从诉讼的角度看,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为法官查清案件事实真相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公正的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67.html -
了解详情
在R.V.Jenner(1983)一案中,上诉法院(刑事庭)撤销了对Jenner的定罪,原因是Jenner未被允许在抗辩中对某一项行政行为是否有效予以 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在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则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附带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各自负有举证责任提出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第二,调解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895.html -
了解详情
第八等是怀疑,可以开始侦查;第九等是无线索,不足以采取任何法律行为。相对于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显得更为复杂。在各种不同的证明标准 导致错案的增加。因此,如何表述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还需作进一步的考量。以上是笔者在翻译《对英美“排除合理怀疑”主义之历史透视》一文过程中捡拾的点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54.html -
了解详情
看法: 第一,立法重心必须做一个调整。民事诉讼的立法重心应该实现由偏重于程序性规则转向偏重于实体性规则,由偏重于证明力规则转向于偏重于证据能力规则。 规则以及律师、当事人、法官调查取证规则,等等。在举证方面我们应该确立和完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庭前证据交换规则、举证时限规则、举证程序规则、特别是证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61.html -
了解详情
判有罪,就认为侦查起诉成功。至于量刑如何,本身难以考核,一般也不以此论成败,即使量刑畸轻,也被认为是法院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不当。另一方面,即使量刑 转移至被告方,涉及刑事诉讼证明中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在我国民事诉讼比较认可法律要件分类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同时,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即根据何种理由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797.html -
了解详情
一人所为之自认,显然属于不利于共同诉讼人之行为时,亦不产生自认的效力。同理,群体诉讼或集团诉讼中,诉论代表人所为之自认,也不能产生自认 在自认上有所附加或限制。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大量限制的自认,但对于限制的自认是否构成诉讼上的自认,可否免除对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问题,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对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359.html -
了解详情
的安全,对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过激等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教育、训导,对妨碍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其次,当地基层组织有义务 一方当事人应承担一定的程序上责任,因迟延提供证据而发生的取证、诉讼费用等诉讼成本,应由迟延提供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承担。 注释: ①参见刘敏《论直接言词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