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案例中摩托车肇事者的肇事后果并未达到法定情节,所以不构成犯罪。如果无法检验则根据疑罪从无的 已经死亡,而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时,因而致使实际并未死亡的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因为这里肇事者并不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或重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946.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本案被告人武某也不是“积极参加者”。 本案被告人武某是否为本案聚众斗殴罪的“积极参加者”呢?辩护人认为,本案被告人武某并没有积极参与实施任何行为,而是被动 。由此可见,本案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与本案被告人武某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二)与本案其他被告人相比,在整个案件中的过程中,本案被告人武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754.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只有预期收益,而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活动。[42] 导致刑讯逼供对命案必破持批评态度的看法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世界中的因果关系。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 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刑事司法实践,就会明白现实中的侦查人员是受到多种规则约束的,不但有命案必破的激励,而且更有《刑法》、《刑事诉讼法》的限制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1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案例中摩托车肇事者的肇事后果并未达到法定情节,所以不构成犯罪。如果无法检验则根据疑罪从无的 已经死亡,而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时,因而致使实际并未死亡的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因为这里肇事者并不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或重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41.html -
了解详情
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当其在单位犯罪中起着组织、指挥、决策作用,并且其所实施的行为与单位犯罪的危害结果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时,上述人员才能对单位犯罪 以及其他有关规章制度,致使有关部门放任自流,公然进行单位犯罪活动;另一种是对单位的犯罪采取放任态度,表现为已经有所发现或者意识到本单位正在进行犯罪行为,但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00.html -
了解详情
,加之有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家属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有意隐瞒或篡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年龄,意图使其免于刑事追究,从而造成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结论不具有排他性,不符合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不能对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起诉。 二、实践中适用存疑不起诉存在的认识误区 在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75.html -
了解详情
、67期,第12、148页。 5 此处是笔者参考刑法研究成果的归纳(参见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页以下),但如何认定具体案情中的因果关系仍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造成理论上的困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271.html -
了解详情
被告人张德军为了阻止犯罪嫌疑人逃逸被动采取的高速追赶行为,与本案损害结果的发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案中不法侵害人的伤亡不是被告人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所造成 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实施伤害行为,不法侵害人的死伤与被告人的追赶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其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法院判决被告人不承担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212.html -
了解详情
会顺乎自然地发生,从而表明了先行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并不具有使损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危险性,则无论先行行为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还是犯罪 ;行为人没有履行义务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在主观上一般是间接故意,少数情况下可以是直接故意等条件。司法实践中,由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而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50.html -
了解详情
法上的“归责”。首先是事实的因果关系,当然事实的因果关系有时会牵扯至极为广泛的范围,法律于是对于事实中的因果关系做了限定,也就是说对于这种纯粹客观的事实要素 义务的违反,实质就剩下讨论是否能够注意。在这里也是刑法中过失和民法中过失的区别所在:刑法是对于人的一种惩罚,所以总是不能摆脱对人实际内心世界想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6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