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当时(ex ante)的判断在客观上具备法益侵害的现实可能性。即在结果犯中只有实行终了的能犯未遂才能产生出完整的行为无价值。 第三,就刑法对构成要件的规定 实时,陈述即为虚假。二是主观说。此说提出,当陈述的内容与陈述者的主观印象或认识不一致,即言辞违背认识时,陈述即为虚假。三是义务说。本说主张,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476.html -
了解详情
主客观情况的存在,均有可能导致裁判有误。死刑本身具有错判、误判之可能,而错误的死刑裁决一旦付诸执行则不可逆转,即错杀无辜,根本无法救济。对此,美国有学者曾 激情杀人的这一界定掺杂了学说见解与法官个人的认识,不够准确。其实,激情犯罪是一个犯罪学领域经常使用的概念,我国刑法学界尚关注甚少。激情犯罪是因受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404.html -
了解详情
的影响不大。而刑事实证学派主张目的刑论,重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强调应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者,因此,在刑事责任依据判断上特别强调人对社会的危险状态 罪功能,1997年版刑法典实施后我国颁布的七部刑法修正案即是明证,所以张明楷教授曾明确地指出,仅仅从总体上认识到犯罪的本质是社会危害性还不够,还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22.html -
了解详情
的影响不大。而刑事实证学派主张目的刑论,重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强调应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者,因此,在刑事责任依据判断上特别强调人对社会的危险状态 罪功能,1997年版刑法典实施后我国颁布的七部刑法修正案即是明证,所以张明楷教授曾明确地指出,仅仅从总体上认识到犯罪的本质是社会危害性还不够,还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15.html -
了解详情
和利益衡量以及要件事实与行为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决定着立法者对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摄取和规定。法律真实论在理论上难以成立,以此指导司法实践也是有害的 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客观真实(在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和极少数证据手段错误的情况下除外)。 (三)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2.html -
了解详情
不是扩大而是日益萎缩。[5]所以,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并不是对无限防卫权的规定,将其定性为无限防卫权无疑是错误的,会引人产生防卫没有限度的错误思考 情况太过急迫,防卫人根本无暇准确判断侵害的性质及程度,所以不要求很准确,有抽象的、事实上的认识即可,而不要求有法律上的认识。 2.防卫目的。即防卫人追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31.html -
了解详情
的阶级性的抹杀。另外现行裁判规范在内容上与行为规范完全相反,而且贱踏行为规范的现象也不胜枚举。因此行为规范是裁判规范的基础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现实的裁判规范中 了通说的地位。与此相对,利益较量论在法的判断层面上,应该说是必要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过度的强调从效果入手,就有可能会发生全面否定法律条文的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99.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明显有悖于法治原则。 2.抢劫罪说错误理解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某种行为不是实行行为,即使 行为是否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是行为的客观属性,并不由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所左右。行为人对此是否有认识只是判断行为人有无抢劫故意的判断根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17.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但仍是犯罪成立条件,只不过,不要求主观认识而已。这样,在成立犯罪与否的判断上,与过失论无异。 因此,故意论和过失论的定罪量刑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这也是人们觉得过失论似乎并无不妥的原因。但两者对交通肇事罪的理解不同,隐含了产生争议并致法律适用错误的可能(如醉驾案)。 至此,通过层层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03.html -
了解详情
何种行为始成立我国刑法中某种犯 罪的不能犯,则要通过危险性的判断,从而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是该种犯罪的实行行 为。也就是说,一行为因为认识错误而不能达到 ,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对行为危险性的认定上,即采取何 种危险性的判断学说,而这,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立法上对不能犯有明确的规定。 (三)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0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