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由于不法行为直接或间接侵害他人的合法精神利益所承担的财产性法律后果。这已成为我国法学理论与立法、司法实践急待研究和 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规定从今天来看,鉴于其适用对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32.html -
了解详情
诸方面的事实资格,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劳动能力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贞操权、信用权等诸种。缺乏任一权利,要么无从生存 人权宣言》亦规定:“自由包括从事一切不妨害他人的行为的权利。因此,行使各个人的自然权利只有以保证社会的其他成员享有同样的权利为界限。”也许罗尔斯的话在这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38.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民国时期民法第952条、第953条,在侵权责任编,专节规定“赔偿损失”,其中规定一条:占有他人的物而不知为无权占有,因过错致使占有物灭失或毁损的,仅以 遭受侵害的,得请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据此,遇到侵害名誉权的案件,需要找法到侵权行为编,第67章,第1640条,还应找法到该建议稿总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35.html -
了解详情
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虽未直接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予以保护,但纳入侵犯名誉权予以间接保护。依据司法实践以及我国学理解释,人格权应该包括人格尊严权、姓名权、名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99.html -
了解详情
条第1款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 的行为。依上述法律规定可知,公民就其品质、信誉、声望等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以侮辱和诽谤等方式毁损公民的名誉。 ...
//www.110.com/panli/panli_21115.html -
了解详情
信用的做法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因为侵害信用不及于人格上评价的贬损时,难谓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16],如此将不利于对信用进行保护。 台湾地区民法理论将信用权作为 利益的损失和精神损害等。期待利益损失,如无法获得信用贷款、丧失与他人的交易机会等。精神损害,即主体因信用贬损而受有精神痛苦等。 第二,信用主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550.html -
了解详情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 ,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具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故意,客观上也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符合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659.html -
了解详情
奸”拍照的行为来说,孙某告其侵犯她的合法权益,主要看她要求维护什么权益,如果是名誉权的话,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她的名誉权已被她自己破坏了,法律也 注意,别人家床上“捉奸”,拍照是杏合法,值得商榷。如果在他人住宅或宾馆内收取证据,不但取的证据不被法院采纳,反而可能会吃“侵权”官司。3、公共场所取证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757.html -
了解详情
其2000元经济、精神损失,何X放弃对W市公安局的其他诉讼请求。[案情分析] 本案是因新闻报道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在新闻报道中,往往涉及到公民、法人等个体 。“准确”是指报道与文书、职权行为的内容一致,不失实、不歪曲,不添枝加叶。相反,如报道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则构成侵害名誉权。所谓报道失实,是指报道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1345.html -
了解详情
一概念的用语上,欧美之间存有分歧:美国人用侵犯隐私概括在互联网中泄露他人信息的行为,而欧洲学者则倾向于适用信息保护规则。[10]从这个意义上看,个人信息资料 责任法的补充。例如,在名誉权与舆论监督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人格权法中可规定公众人物的概念,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作必要的限制,其在内容上就相当于是对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5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