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因果关系的有无,与行为人主观上能否预见无关。在刑法因果关系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一旦实施了这一危害行为, 没有预见,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为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黄某应当预见到自己用拳头击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926.html -
了解详情
【作者简介】 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刑事司法与刑事政策 》,東京:成文堂,2005年,第8頁。 [8]赞成结果无价值,就应该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上坚持彻底的条件说。但是,由于条件说确定的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582.html -
了解详情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分析 【案情】2013年11月10日8时许,某县农机监理站站长张某,带领本站马某等四人乘 发生的损害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主观上应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刑法中的“滥用职权”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行为人不认真地运用权力,即在履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690.html -
了解详情
是被告人王xx等人非法拘禁行为与万xx人身自由被非法剥夺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定罪刑法因果关系;二是王xx等被告人的非法拘禁行为、被害人万xx从十楼翻窗逃跑 无法实际预见,而且任何正常人都无法预见时,那就中断了侵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链条。 本案中,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没有任何仇恨,仅仅因为几百元的中介费产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800.html -
了解详情
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逃逸行为本身不是逃逸前已经发生的事故的原因。刑法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要求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 方式确定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 尽管犯罪构成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应用,但我国刑法学界对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研究的局限性间接影响了司法应用的精确性。在交通肇事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451.html -
了解详情
的。本案的关键在于因为加入了受害人执意自杀的行为,使程鹏才行为与死亡后果的因果关系链中断了,按刑法因果关系论通说,两者之间不存在法律意义的因果关系。 的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他人的行为。放任不属于主观的超过要素,即不属于刑法要求犯罪构成要求主观上必须具有而客观上可以没有相应事实的要素,如犯罪目的、意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73.html -
了解详情
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在判断刑法因果关系时,经常发生在一个危害行为引起某一危害结果的过程中,介入了第三个因素的情况。这种因素可能 ,也可能是他人的行为,还可能是被害人自己的行为。由于这种因素的介入,导致原来因果联系的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时,能否认为前一危害行为仍是最后危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524.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第238条第2款的规定,对被告人何力伟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所谓刑法因果关系,是指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客观上符合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 被告人何力伟非法拘禁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在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期间自杀身亡的结果,依照刑法第238条第2款、第4款应当在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幅度内从重处罚。...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285.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阻却犯罪成立时,亦有可能成为对被告人作出从宽处罚的理由。被害人谅解契合刑法的不得已原则,有利于维护被害人权益和促进犯罪人重返社会。因而,将被害人(或其近亲属 量刑情节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实现量刑的公平和统一。在介入情况下的刑法因果关系中,依据介入因素性质的不同、介入时间的早晚、介入因素的产生原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278.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界也为之震惊。为了保护被害人,也为了进一步有效地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新刑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做了规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宣判委员会在2000年11月10 结果因果关系的序列性;即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必须遵循刑法因果关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规则;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只应是逃逸行为在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