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后,围绕该司法解释的正当性、必要性等问题,在法学界 被告席,法院该不该受审的难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刑法修订时对增设单位犯罪缺少细致的论证应是有关系的。 (22)例如,欧阳涛、张绳祖等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406.html -
了解详情
不足 刑法规范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其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刑法的安全价值,使人们可以根据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趋利避害地设计自己 在刑法学中已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模式,它是认定一切犯罪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基础。然而,这一基本理论在刑事立法中却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例如,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05.html -
了解详情
”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与定罪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罚当其罪”的动态平衡提供前提。离开了“有罪必定”观念孤立地认识“罚当其罪”势必会影响刑法的评价与指导功能(而 上的叠加,并且这种行为数量的积累并未改变犯罪行为的质的规定性,即并未改变犯罪构成。连续犯的这一法律特征与牵连犯中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同目的行为分别符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5.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技艺早于风险社会。风险刑法领域,刑事立法者要在立法拟制、推定、行为、犯罪标准、责任范围与责任形式、犯罪构成要素、因果关系、法定量刑情节等方面予以特殊 的一个范畴,并非脱胎于风险社会的构想,风险刑法的技艺早于风险社会理论前即已存在。风险社会本身是否有必要通过刑法来规制,是一个充满疑问的话题。学者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8123.html -
了解详情
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 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453.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或过失,且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这时的行为才构成不法侵害。持客观说的学者则主张,不法侵害不应以行为人是否具备责任能力和责任意思为要件,只要行为不法且 ,但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当防卫自无必要。最后,从不作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看,与作为犯罪一样,不作为犯罪对于危害后果的出现也是具有原因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0270.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只要有处罚的合理性,就可以予以处罚,这被认为明显违背罪刑法定原则。[3]因为,构成要件要使用明确而不得扩展的概念,以使公民明确分辨什么行为是 。理由在于:人们不能对一个不存在的人承担注意义务;证明过失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允许此类讼案将可能引起一些带有欺诈性的诉讼请求。该规则在20世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730.html -
了解详情
而交付了财产。在被害人已交付财产的情况下,判断交付财产与威胁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并不困难。但在敲诈勒索罪未遂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仅实施了行为, 中对其存在与否的判断比较困难。 三、过度维权行为的刑法评价 过度维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者说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需要重点分析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手段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56.html -
了解详情
而交付了财产。在被害人已交付财产的情况下,判断交付财产与威胁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并不困难。但在敲诈勒索罪未遂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仅实施了行为, 中对其存在与否的判断比较困难。 三、过度维权行为的刑法评价 过度维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者说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需要重点分析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手段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19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是在犯罪实行行为结束后才开始,或者帮助行为与犯罪实行行为之间存在较小的因果关系,则可以认为帮助行为并没有介入到犯罪行为中,即没有分担实行行为。 以 的实行行为加以评价和制裁;不再考虑其所帮助的,实际在网络中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不再以传播淫秽物品罪、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共犯来对此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33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