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否认这些说法有合理的一面,但确实也存在着问题。如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构成及其他的犯罪构成,我们的研究过程中都承认有完整的犯罪构成 构成大厦等具体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不失为有意义的探讨。如何建立符合我国立法体系的犯罪构成,还需广大刑法学工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实事求是科学评价资产阶级的以及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1047.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刑法学体系的逻辑运动秩序也就是:首先,犯罪论研究罪的问题, 以认定犯罪为核心任务;其次,刑事责任论研究责的问题,以确定刑事责任为核心任务;最后,刑罚 的困扰甚至危害?第二,就操作的明快性而言,今天的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可以说是叠床架屋,单就其主观故意(过 失)的判断而言,就形成了所谓构成要件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573.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之中,受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肇事者的保护,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其二,逃逸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危险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的, [1]孙国祥:《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8-189页。 [2]赵炳寿:《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52.html -
了解详情
原因设定行为与结果惹起行为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即足以认定犯罪故意或者过失,不存在判断结果惹起行为时的罪过问题;但在(3)、(4)两种情况下则 .中国社会科学报(7),20090818:(7). [14]吴玉梅.中德金融诈骗罪比较研究以行为模式和主观要素为视角[J].环球法律评论,2006,(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317.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之中,受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肇事者的保护,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其二,逃逸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危险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的, 加重情节。 孙国祥:《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8-189页。 赵炳寿:《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60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一词加以限制。如通常我们使用犯罪对象、犯罪结果、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犯罪主体、犯罪故意一类概念分析案件,但这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27. {11}张再芝,康泽洲.犯罪对象及相关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2):142-144. {12}徐振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759.html -
了解详情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C],London, Great Britain: The Cromwell Press. [2]谢望原,聂立泽.《国际犯罪个人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A],赵秉志.《国际刑事法院专论》[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724.html -
了解详情
)条中所规定的信用卡发行者的金融信息,或有关消费者的信息;(3)未经许可故意访问美国政府机构或代理机构的非公用计算机、政府专用计算机,或在非专用情况下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14-115页;蒋平:《计算机犯罪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第289-291页。(27)参见罗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79.html -
了解详情
,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构造,同时,如何将注意义务、违法性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联系统一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注意义务和结果避免义务的问题犯罪 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①参见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第275-261、285、286页。①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21.html -
了解详情
事后故意,而应当是不作为犯罪,犯罪故意不可能具有溯及力,事后故意的概念应予废止〔8〕。而在我们看来,这不但涉及一个“事后故意”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一个不 1994年版,第70页。〔2〕参见高铭暄等主编:《经济犯罪和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300页。〔3〕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