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在法典化的领域其实是相当普遍的模式,刑法上向来区隔构成要件合致性与违法性,前者是从刑分、刑总有关行为的要件先作第一道判断,后者则是从整个法秩序 移转」,也说因交付「而生效力」。[29]王泽鉴认为此类区分仅有法学上认识的目的,并引述Larenz见解认为并无实益,参阅两愿离婚「登记」法律性质之争议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88.html -
了解详情
“欺诈”的外延要宽泛些,只要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意图使人产生错误认识的行为就够了,他人是否产生错误的认识以及行为人不法所有目的之有无不是“欺诈”所关心的; 在手续费、保证金方面获得如同交叉交易一样的额外收入,而且在客户对行情的判断果然错误以致亏损时,则客户的亏损正好是经纪商的盈利。第三,配合交易,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65.html -
了解详情
jus的词汇,对此应如何评价?老一辈的法学家们将juscivile翻译为“民法”并流传至今,这一错误的根源前文已经作了充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当代中国以中国人民 事物的本质,并不要归纳事物的外延。将外延和内涵一起纳入定义,不利于人们认识事物。比如,某地出土了一部古籍,要判断其中的内容是不是法律,这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27.html -
了解详情
目前已有学者主张中国应参考、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诸如故意和过失等问题。我们认为,尽管目前在中国刑法上对期待可能性问题没有涉及,但在现实中也客观上存在 进行科学分析,作出符合行为人实际情况的判断[15].第三种观点是折衷说。认为原则上可以采取主观说,因为,能不能预见,属于人的认识因素,而各个人的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93.html -
了解详情
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其逻辑错误的法条,若非时间过于仓促怎么会未被发现就付诸立法?对此让我们稍看一下有些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日本现行刑法是1907年制定的,近 ,固然可以对最平常、最明显的行为进行罪的判断,而一旦出现复杂的情况,这样的格式化的解决方法往往就无能为力,而解释的重点,恰恰应该是用各种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6.html -
了解详情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在此点上的区别,难免存在机械照搬的错误。有些学者产生认为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由刑法分则规定的误解,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 与过失内容。 2.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中“违法性”的判断,形式的违法判断中阻却违法事由(消极违法性因素)与我国刑法中的排除犯罪性行为具有对应性。但在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23.html -
了解详情
的「私法自治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绝对保障原则」,以及刑法上的「无罪推定原则」、「从新从轻原则」等等。无论在法学着作、 行为的功能,更遑论实践法治价值。Schauer则批评Alexander与Kress将法治价值的实现,完全归因於法律的正规性面向,乃是错误的认知。他认为真正能够发挥法治功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html -
了解详情
必不可少的要件。犯罪客体是判断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及其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价值要件,无犯罪客体则无犯罪。 4.犯罪客体是刑法规定的要件或刑法规定中当然包含的 排除在犯罪构成之外,那么,这一犯罪构成是无法进行科学认识的,最终会导致定罪量刑的错误。 综上,朱建华教授之所以将犯罪客体排除于犯罪构成外,是因为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384.html -
了解详情
有。对于该种情形,在所有权说的观点看来,没有正当授权的占有在刑法上不受保护,那么对于盗窃犯而言,其对于赃物的占有在合法所有人根据民事手段合法地 盗窃罪与诈骗罪毕竟拥有彼此不相同的犯罪构成要件,因而从两罪的基本构造进行区分无疑具有天然之优势。换言之,关键看被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物,如果被害人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056.html -
了解详情
诱发冠心病而猝死。法院认为洪某主观上能够认识到拳击行为可能会伤害被害人的身体健康,客观上被告人拳击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偶然)因果关系,因此成立 期第3号(2003年)。 (30)折中说与客观说的具体论述,参见陈璇:《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3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3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