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对待。因而,在共同犯罪中,对相连续的因果环节要适当延长,这样一来,教唆犯、从犯的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能一目了然。由此可以推论,教唆犯、从犯并不是因为 的犯罪本质观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所以,坚持共犯的实行从属性不仅有理论上的根基,同时也有刑法上的客观依据。 第二,从因果共犯论来看,正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030.html -
了解详情
而致其死亡,从扶养义务之不履行上来说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对于这两种情形在刑法上都评价为杀人行为是不妥当的。⑸行为人不履行该义务在什么场合下能成立不真正不 对此深以为然。因此,可以说不管是研究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还是研究不作为的义务问题,最终都是要解决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如果缺乏等价性,就不能将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1481.html -
了解详情
这个果。罪刑关系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罪刑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犯罪和刑罚这对法律现象之间的当然连接。正是由于刑罚必定性对罪刑关系的因果逻辑上的说明,故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公民就会在内心不断强化对犯罪结果的预测可能性,从而其刑法规范的禁忌意识也得到不断强化,进而一般预防和个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752.html -
了解详情
和正犯同样的刑事责任是一回事,而这类共犯行为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因为前提性地认为正犯是实行犯,然后基于合理处罚的需要将一些 因为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就需要和正犯同等处罚呢?这本身就是有待证明的命题。无论是否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在绝大部分共同犯罪中,正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在和法益侵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2.html -
了解详情
和正犯同样的刑事责任是一回事,而这类共犯行为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因为前提性地认为正犯是实行犯,然后基于合理处罚的需要将一些 因为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就需要和正犯同等处罚呢?这本身就是有待证明的命题。无论是否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在绝大部分共同犯罪中,正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在和法益侵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1.html -
了解详情
益阙如原理)。这也是客观归责理论或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当今刑法学上流行的根本原因。同时,犯罪的法益侵害性本身,也应尽可能地从被害的 , StGB Kommentar, 2006, 263, Rn, 40。转引自车浩:从华南虎照案看诈骗罪中的受害者责任,《法学》2008年第9期。 [5][日]团藤重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169.html -
了解详情
作了适当限制,应认为是可取的。 (四)数行为的异质性,即牵连犯的数行为必须触犯刑法上的不同的罪名,也就是说牵连犯的目的行为或者手段行为、原因行为或 是因为这种行为与本罪行为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由于行为人是根据客观现象因果关系规律性选择、确定并实施本罪行为与他罪行为,所以,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也必须且能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868.html -
了解详情
的关系。因此,在不同的构成要件上,都可成立共同犯罪。行为共同说认为,共同犯罪既然是共同表现恶性,行为与事实之间,如果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就已经具备基本构成要件 犯罪结果发生的条件而已。脱离间接正犯的行为来考察,被利用者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具有刑法上的意义。(4)主观说。又称犯意说,该观点认为,间接正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663.html -
了解详情
周文在注释[7]指出: 赞成结果无价值,就应该在因果关系上坚持彻底的条件说。但是,由于条件说所确定的因果关系范围过于广泛,况且,在出现介入因素的场合, 行为的违法性时,只是将违法性与可罚性联系起来,将国民当作被动的客体,而不考虑国民[尤其是被害人]在刑法上的权利主体地位。一个可能造成法益侵害结果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287.html -
了解详情
有害食品犯罪案件中,对于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因果关系与鉴定结论常常争论不休,影响法律适用和对此类犯罪的惩处{1}。《刑法修正案(八)》删除了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 的主要是自己已经谨慎地履行了食品行业所要求的职业上的义务。如若他人故意在行为人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投人有毒、有害物质,而行为人不知,按照严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7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