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言,如果脱离了现行实定法的规定,我们还有什么其他标准来为该问题的论证设定一个共同的基础呢?因为犯罪构成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种法律规定。事实上 的判断,却缺乏一个规范的标准。一个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在认识了犯罪构成事实的情况下,却未必能够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即使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18.html -
了解详情
摩托车,2009年5月8日和7月份的一天,被告人雷陈斌在明知是被盗车辆的情况下,而予以销售、转移。被告人雷陈斌参与盗窃作案7起,所盗财物共计价值 赃物而予以介绍销售,其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雷陈斌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犯罪事实成立。被告人雷陈斌盗窃属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 ...
//www.110.com/panli/panli_19722319.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的管理,一般情况下,统治阶级均将自己的意志通过法律予以规定,这样便赋予犯罪本质的法律特征。一方面对公民起到了告诫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14][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2页。 [15]曲断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887.html -
了解详情
中,根据行为本身的客观危害大小,明确区分为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在共同犯罪中,根据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和作用大小,分为主犯、从犯 条)之类的规定下,提出上述犯罪概念,在说理上非常勉强。刑法当中,最终解决以上问题,可能只有通过刑事立法的途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并在可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78.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该种行为,就很难说他是故意违法。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也缺乏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因而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12] 以上三说,见解虽属分歧,但在故意 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违法性认识的欠缺,即使不是借口,也并不妨碍其对行为本质(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事实上,千百年来,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0.html -
了解详情
像对于战场上伤势严重、抢救无效的重伤员来讲,放弃抢救和加速死亡之间很难说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应当以法律形式禁止主动安乐死,而允许被动安乐死,这不利于 非犯罪化报告》:事实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尽管刑罚制度的正式规定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刑事司法制度对特定情况下特定行为(逐渐)减少其反应的现象⑤。从我国目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6924.html -
了解详情
即认为,故意作为心理上的事实,是在对属于构成要件的所有客观方面行为情形都拥有认识的情况下所具有的实现某个构成要件的意志,应为人应当明知并想要发生 非故意责任。 从我国刑法理论来看,对违法性认识也见解不一。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要求的内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53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发展的催化剂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国际社会构成一个动态世界,全球发展的非均衡态带来诸多问题。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就可分为 使用控制下交付并在其认为适当的情况下使用其他特殊侦查手段,如电子或其他形式的监视和特工行动,以有效地打击有组织犯罪,也必然为侦查有组织经济犯罪提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136.html -
了解详情
的整个过程,共同构成职务犯罪心理生成的整个 机制。然而,每个小机制都有各自不同的运行方式和运行原理。 一、职务犯罪心理生成的内化机制 首先,什么是内化及 等社会规范所允许的(如个人的合 法权益),那也不会构成职务犯罪。从现实情况看,职务犯罪者的私心杂念都是超出了党纪 国 法、职业道德等社会规范所要求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0958.html -
了解详情
是行为人的目的性的支配行为与非行为人行为的事实状态所共同构成的犯罪的样态。具体的讲,在间接正犯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只是诱致他人实施侵害的行为,只是他人 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以及刑罚的适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犯罪不是行为,那么它又是什么呢?在刑法史上,人们有各种不同代替行为。目的行为论的倡导者威尔泽尔使用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