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者是否实施所教唆犯罪及所教唆犯罪是否既遂等的认识与控制,无论是基于刑法规范紧缩性的考虑、还是基于期待可能性的考虑,都不应纳入教唆者的主观范畴,否则,就面临强教唆者所难并重化刑罚之嫌。其次,从客观方面看,教唆行为本身具有能够独立担当实行行为功能的行为品质。我国《刑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30.html -
了解详情
为时,只能认识并希望或放任具备最短认识距离要素的犯罪结果的发生,对于被教唆者是否实施所教唆犯罪及所教唆犯罪是否既遂等的认识与控制,无论是基于刑法规范紧缩性的考虑、还是基于期待可能性的考虑,都不应纳入教唆者的主观范畴,否则,就面临强教唆者所难并重化刑罚之嫌。其次,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47.html -
了解详情
教唆者是否实施所教唆犯罪及所教唆犯罪是否既遂等的认识与控制,无论是基于刑法规范紧缩性的考虑、还是基于期待可能性的考虑,都不应纳入教唆者的主观范畴,否则,就面临强教唆者所难并重化刑罚之嫌。其次,从客观方面看,教唆行为本身具有能够独立担当实行行为功能的行为品质。我国《刑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33.html -
了解详情
的免责事由(出罪)的范围略有不同,主要是理论创制的差异。德日刑法的社会相当性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和超法规免责事由理论;英美刑法的充满人性的可以宽恕免责概念、不问小事原理(De minimis doctrine)、法律的生命在经验这种实用主义理念并配以控辩对抗式诉讼;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41.html -
了解详情
自由选择的结果,就不能作为犯罪给以处罚。于是就有了犯罪成立的第三个条件有责性,其判断标准是期待可能性。上述三阶评价体系的立体化特点就在于在构成要件的形式化判断之后,在修正意义上开创了两个犯罪成立条件:违法性和有责性。可见,在大陆法系的犯罪成立理论体系中,作为体系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83.html -
了解详情
的影响力。在单位犯罪的过程中,单位内部成员具有相当的意志自由以及行动选择,其存在作出一定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正是由于直接责任人员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和行动选择,单位内部成员也因为自身的行为而得以犯罪化。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直接责任人员因为单位犯罪行为的评价而获得可罚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75.html -
了解详情
的影响力。在单位犯罪的过程中,单位内部成员具有相当的意志自由以及行动选择,其存在作出一定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正是由于直接责任人员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和行动选择,单位内部成员也因为自身的行为而得以犯罪化。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直接责任人员因为单位犯罪行为的评价而获得可罚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67.html -
了解详情
命令的内容是违法的,所以,不能认为执行违法命令的行为是违法性阻却事由。但是行为人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因此阻却责任[7]。对此,各国刑法的规定并不一致。《法国刑法典》第122-4条第二款规定:按照合法权力机关的命令实施行为的人不负刑事责任,但行为显然非法的情形除外。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8.html -
了解详情
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了实际侵害或者现实威胁,就一律判定为违法,而行为人的年龄、故意、过失、期待可能性以及身份等要素,则一律作为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要素,被列为责任阶段考虑的内容。这种在违法阶段考虑客观危害而在责任阶段考虑主观状态的观点被称客观违法论。在这种违法论之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31.html -
了解详情
,对法定犯罪构成的适用,进一步促进对现实犯罪的认识。在三要件论中,违法、归责理论的发展,如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就是从司法实践中首先提出的。 在我国学界目前的问题并非是占主流地位的四要件论不够完美,而是理论的种类和思维方式的过于单一,缺乏辨别、接纳多元的犯罪构成体系的观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90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