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管理人员等职务。 第二、增加有关违反剥夺政治权利刑罚行为的制约性规定,强化刑罚的惩罚性和威慑力,维护法律尊严。如对犯罪分子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期间, 概念,本身就有名不副实之嫌。笔者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在今后修改刑法时,要实事求是地对刑种、刑名进行研究论证,在尽可能地保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057.html -
了解详情
的侥幸心理。 四、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怎样才能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呢?打击是对已产生的犯罪行为的惩治,是治标之举;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 [15] 张俊霞,中外刑罚惩治职务犯罪立法之比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34.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监督。 3、 对刑讯逼供处罚不力。虽然我国刑法已将刑讯逼供作为一种犯罪加以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刑讯逼供行为却很少查处,即使不得不进行查处,也 的形成原因和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之后,我认为可以在参照外国相关立法司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针对其产生原因,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一) 提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69.html -
了解详情
。如上所言,由于合同欺诈手段的多样性、行为的狡诈性,会导致程度、性质不同的后果,其谋害之劣,祸害之深,毒害之广,危害之大,影响之坏, ,学会掌握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制裁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根据我国民法和刑法关于合同欺诈应承担的责任规定,在遭遇欺诈侵害行为时,应采取以下救济措施: 1、 协商变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00.html -
了解详情
一切爱的起点,亲情联系是一切人类无法逃脱的联系。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不可能不考虑到其调整对象主体的最基本需求-亲属之爱。亲亲相隐正是体现人作为 缺少应有的载体。当我们在为刑讯逼供超期羁押非法取证变相关押证人等违法违规现象探求对策时,接纳、继承亲亲相隐制度不失为一剂良药。否则我们一边在高喊保障人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756.html -
了解详情
);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第1款);紧急避险(刑法第21条第1款);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不以犯罪论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 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今日南国》2008年第10期; (7)、马振华,王明坤:《追求刑事立法的和谐---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36.html -
了解详情
被告人对刑法所保护的最重要的利益持最严重的对立态度, 一般表现为极端恶劣的手段或者极端卑劣的动机。人身危险性是指被告人再度实施犯罪行为的现实可能性 死刑, 尤其是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只有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后果极其严重并且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极大的, 对被告人判处死刑才具有当然性和必然性。 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76.html -
了解详情
高级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并作出无罪判决。[④]该案件审判过程说明,原一审法院采用有罪推定的刑法观念,两次对孙万刚判处死刑,原二审法院采用疑罪从轻刑法观念, 和法律的尊严。 三、实施疑罪从无规则所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各国立法通则和国际公约普遍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疑罪从无的无罪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36.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即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其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财产 但在司法实践中,因该罪在立法上的缺陷,以及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备造成的不易操作性,对该罪的刑法制裁未能达到立法时预期的目的。 1、全国一个立案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478.html -
了解详情
比例也越来越大。社会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愈演愈烈,它不仅严重危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也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近年来暴力犯罪逐渐升,恶性案件接踵而至, ,严肃执法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对各类经济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惩处,强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守法意识。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80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