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达,认为行为应该是某种内容的任意行动对结果(特别是对法益损害)的惹起。 但是,这二者惹起的因果关系靠什么来判断。判断标准是什么却没有 和漏洞 德国学者修密特在20世纪30年代从社会出发,提出了社会行为理论:刑法上的行为概念必须把社会和刑法纳入其概念之中。这一理论是德国行为理论的通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77.html -
了解详情
delicti译成德语Tatbestand,即犯罪构成。在克拉因那里,Tatbestand仍然是诉讼法意义的概念。直到斯求贝尔和费尔巴哈之后,它才变成带有实体法意义的 因果行为论。这种学说在刑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因果关系来解释行为的理论,最突出的是身体动作说与有意行为说。身体动作说罢行为理解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58.html -
了解详情
牵连关系,这是其值得肯定之处。但如何认定主观上的牵连意图,又怎样界定数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数行为 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①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609页;姜伟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65.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违规行为和客观上造成了严重后果,违规行为和严重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否及被告方是否存在过错的证明责任在于被告方。 根据现行刑法第335条规定, 定原则决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说没有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证明自己无罪而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32.html -
了解详情
均不能构成共同犯罪。这种情况在外国刑法中称为间接正犯,我国刑法上无此规定,应依法认为是前者的单独犯罪。 2、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在客观方面,共同犯罪的 犯罪行为的理解与认定;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共同犯罪的数额问题。对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进行研究,即从客观上为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提供依据,尤其是对多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07.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论认为,行为是由主观意志导致外部世界发生某种变动的人的举止。因果行为论把行为视作一个从意志支配到外在变动的因果历程。因此,行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意 上的行为。反之,如果行为对于社会并无意义,不是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举动,就不能认为是刑法上的行为。 (四)人格行为论 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团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82.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关系的标准应当一致。因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仅是具体表现形态上有异于作为犯罪因果关系。关于它们的违法性、法益侵害性、有无、存否之认定及其因此 理论基础的探索,其积极意义应不容低估。但是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理论研究永远也不会提出一个刑法因果关系进行划一判断标准。以其理论是发展来看,关于判断因果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70.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归责问题,责任是主观归责问题;二者相当于哲学上的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30] 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的根据不同。其次,如前所述,倘若将故意、过失、目的等 不成立犯罪。但是,在上述未遂的情形(除能否成为防卫对象以外),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评价为刑法上的违法行为。 关于着手的认定,行为无价值论一般采取形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66.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归责问题,责任是主观归责问题;二者相当于哲学上的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30] 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的根据不同。其次,如前所述,倘若将故意、过失、目的等 不成立犯罪。但是,在上述未遂的情形(除能否成为防卫对象以外),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评价为刑法上的违法行为。 关于着手的认定,行为无价值论一般采取形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46.html -
了解详情
加重结果与暴行或者伤害行为之间必须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6 日本与伤害有关的罪名呈现暴行罪、伤害罪与伤害致死罪的递进关系,而我国刑法中存在轻伤、重伤、伤害致死这样 ,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期三年执行。令笔者不解的是,朝人身上踢一脚到底是属于一般殴打行为呢,还是属于刑法上的伤害行为?朝人身上踢一脚和下面案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3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