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深而言之,纵然具备作为义务,有作为的可能性等要素,只要欠缺不作为与构成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亦构不成不作为犯的既遂犯。以本案看来,假若宋福 性、有无、存否之认定及其因此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并不会有特别之处。对刑法因果关系哲学理论基础的探索,其积极意义应不容低估。但是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理论研究永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70.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不同时引起外界变动的。在作为犯的规范构造中,法律要求人们不要去破坏规范构造,而在不作为犯的规范构造中,法律则要求人们去改变现状(当然法律 (5)[6]同上[7]侯国云,梁志敏.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J]法律科学,2001,(1)[8]黎宏.刑法因果关系论反思[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63.html -
了解详情
,判处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六、法理解说我们认为法院的判决结论是正确的。由于故意杀人罪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本案被告人孙甲的行为如何定性需要首先结合不作为犯 促使了胡甲死亡结果的发生。故此,被告人孙甲的不作为与胡甲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犯罪成立的第三个特殊条件是行为人有履行作为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920.html -
了解详情
被告人陈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此判决为终审判决。 【法理解析】 本案涉及刑法上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犯罪构成问题。(这点也是存在争议的)我国刑法上的作为 却担心嫖娼之事败露,明知道涂某存在生命危险,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其行为与涂某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而且,从道德义务的角度来讲,一般的道德义务不纳入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161.html -
了解详情
所概括的真挚的努力,一度成为判断是否遮断因果关系的重要因素。德国刑法第31条第2项规定:犯罪不是因为中止犯的行为而不发生的,或犯罪虽已发生而与中止犯 。{54} 如果以脱离者是否付出了真挚的努力或采取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作为判断是否遮断了因果关系,就会失之过严。客观上实施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907.html -
了解详情
所概括的真挚的努力,一度成为判断是否遮断因果关系的重要因素。德国刑法第31条第2项规定:犯罪不是因为中止犯的行为而不发生的,或犯罪虽已发生而与中止犯 。[54] 如果以脱离者是否付出了真挚的努力或采取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作为判断是否遮断了因果关系,就会失之过严。客观上实施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361.html -
了解详情
了因果性的范围,⑶这是刑法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由于帮助犯与教唆犯、正犯相比,其因果关系的证明存在颇多难题,因此,被作为单独的课题进行研究。学界对 基本概念就是以行为人制造利益侵害为基础,即行为人的行为与利益侵害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把一个没有损害的情状改变为一个有损害的情状,那么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5006.html -
了解详情
就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一定的作为,因此,缺少不作为犯的实行行为,并不成立未遂犯。[16]既然不能证明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说明即便行为人实施 的因果发生过程,相对于支配因果过程的作为犯而言,处刑应相对较轻。德国刑法第13条甚至还专门有关于不作为犯应当减轻处罚的规定。 [32]2000年1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301.html -
了解详情
是相同的,不存在程度上的区分,因而否定了从客观上区分能犯与不能犯的可能性。这里所谓因果关系相同,是指采用条件说,每一个条件对于结果发生的作用是等同的 ,在可能犯未遂的场合,还会增加对于被保护的行为客体的危害。从作为刑法任务的一般预防中诞生的该学说,在今天占有统治地位。[16] 印象说并非纯粹的主观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7.html -
了解详情
遇到错误的人,这看似是一种巧合。从刑法因果关系而言,丙的行为无疑是造成乙死亡的直接原因,因为丙的行为作为异常条件之介入改变了乙的正常生命状态; ,之所以要认定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更多地是考虑了刑事政策或者刑法目的。第三种情况属于认识错误,但由于前一行为并未造成被害人死亡,后面自然事件的介入又是不可能预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