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但是也有一些既非专业交通运输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故意毁坏财物等)的规定处理。 二、交通肇事罪认定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罪的性质,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3660.html -
了解详情
也与危险驾驶罪相关联。例如,醉酒驾驶过失致人伤亡后驾车逃逸的,其逃逸行为是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中的法定刑升格的竞合,亦即,醉酒驾车逃跑的行为既符合危险驾驶 ,诸如胡斌飙车案、李启铭醉酒驾案等,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这些行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还是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存有较大争议。二罪在量刑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1231.html -
了解详情
如交通肇事行为只是将被害人撞成轻伤,没有达到交通肇事罪的构成基准。逃逸造成死亡的结果发生后,行为人的行为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例如,司机甲某日晚上10时许违规驾驶, 法律》,1998年第4期 (4)吴学斌、王声,《浅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 (5)马克昌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57.html -
了解详情
考察它的立法背景。新刑法增设的每一条款并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反映了司法实践同犯罪作斗争的实际需要。从司法实践有关交通肇事罪的调查结果显示来看,几近50%的 四个构成要件,理应按照故意杀人罪来论处行为人的逃逸行为,而不是将之归在交通肇事罪中。否则,就完全违背了立法者的立法原意。因为立法本身是为了加重对逃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78.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了共同故意犯罪,但是,这不能否认在司法实践当中存在共同过失犯罪的现象,不承认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在交通肇事罪中承认共同过失,有如下几点理由: 有肇事行为,而后才有指使逃逸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指使行为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就等于认定指使行为是交通肇事的原因,这与因果关系理论相违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5.html -
了解详情
细致的检查,必要时要通过尸体解剖以判明死因,依据医学科学理论准确认定死亡原因、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4)行为人至少有过失。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发生 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对指使人以包庇罪论处。纵观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比较合理。 四、逃逸后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认定。 在司法实务中,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91.html -
了解详情
细致的检查,必要时要通过尸体解剖以判明死因,依据医学科学理论准确认定死亡原因、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4)行为人至少有过失。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发生 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对指使人以包庇罪论处。纵观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比较合理。 四、逃逸后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认定。 在司法实务中,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90.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到构成的量化关系 在交通肇事罪中,关于逃逸型犯罪的构成和逃逸致人死亡型犯罪构成的讨论较多。但是,由于法律条文规定的笼统,而司法解释也没有更多的解释, 将已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仍然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即使在刑罚上有可能相当,也是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另外,将后果相似的行为在主观上给予不同的评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9.html -
了解详情
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促进自首理论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在司法实务中对交通肇事罪自首进行科学的确定。对下列交通肇事者未逃逸的情形,如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 ,唐某不否认犯罪事实,接受审判。对唐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无异议,但对能否一同认定该案中存在逃逸和自首两个法律事实产生较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208.html -
了解详情
(三)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但是也有一些既非专业交通运输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故意毁坏财物等)的规定处理。 二、交通肇事罪认定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罪的性质,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0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