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存在对合(对向)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等牵连关系。例如,行贿罪和受贿罪,窝藏、包庇罪与被窝藏、包庇的行为人之前所犯的罪等。②在事实上 ,前两种情形罪名不同,在法律、事实上均无密切关联,应是不同种罪行。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该制度的设立旨在鼓励犯罪人自动投案,一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7257.html -
了解详情
免受那些花样翻新、难以预防而更加阴险有害的危害行为的侵袭。[24]如果排除社会道德作为刑法的保护目标,就意味着我们的立法活动是或者应该是受独立的纯粹理性的 或者伤害的过失行为提起诉讼。理由在于:人们不能对一个不存在的人承担注意义务;证明过失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允许此类讼案将可能引起一些带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730.html -
了解详情
现行立法来看,认为共同犯罪不包括间接故意是缺乏法律根据的。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作为故意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 精神鼓励与支持作用,促使冯某进一步加速追逐被害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样具有因果关系。故法院认定被告人冯某的直接故意与周某的间接故意能够成立共同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644.html -
了解详情
年以上10 年以下量刑,其不协调性不言而喻。 (三)刑法规范的确定性不足 刑法规范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其最大意义在于 组织他人卖淫犯罪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等。根据共同犯罪理论,帮助行为作为共犯行为应根据实际行为定性为组织他人卖淫罪(从犯),而现行《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2.html -
了解详情
一条文的罪状表述中都有大量词语属于原型范畴,这些词语广泛分布在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犯罪对象、数额和情节、主体身份、主观方面等所有犯罪构成要件中。从 中的经验认知,遵守经验认知的规律和模型。 刑法中不可避免地有许多法律专业术语,如故意、过失、作为、不作为、正当防卫等,但这些专业术语仍然来自于日常生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9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而且,由于刑法总则中的明知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行为性质等方面内容的认知,其含义自然是知道,不可能是可能知道,更 第一,刑法总则第14条明确规定了故意犯罪是以明知作为认识因素的,没有明知就不构成故意犯罪。而刑法分则中的故意犯罪,除了个例之外,只有25个条文明文规定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33.html -
了解详情
的论文达17篇之多,讨论时引起与会人员的热烈争论。有的学者还将器官移植中的刑法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更表现了相当的开拓性。 2.优良成果不断出现。如前所述,在刑法学 发展,又借鉴了德、日刑法学的研究成果。现在看来,外国刑法学中还有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理论,如代替因果关系论的客观归属论,研究何以处罚共犯的共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91.html -
了解详情
治强的殴打行为虽有一定过错,但该行为和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故李治强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告人宋展飞辩称:我不是被当场 采纳。上述证据经当庭宣读、出示和质证,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且证据来源合法,可以作为定案依据,应予采信。本院认为,被告人李雷雷因口角纠纷,用石头击打他人头部 ...
//www.110.com/panli/panli_12990017.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须对法益造成侵害或招致威胁,从而构成行为受刑法非难之客观基础。就构成要件与违法之关系而言,虽则在构成要件作为违法性之认识根据抑或存在根据问题上见仁见智,⑤但是, 行为论基础上,从以行为无价值为底蕴的人之违法观发展而来的。传统的因果行为论将违法之根据委诸法益侵害或危险之结果,是所谓结果无价值论或物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549.html -
了解详情
雅科布 斯认为,德国学说争辩因果行为论或目的行为论何者为佳,以及争辩阶层构造理论,纯粹是因为二战之后,刑法学者逃避政治压力(作为战败国的知识分子,谈 规范的 犯罪论体系,因为必须考虑什么是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和违法性、责任之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因此,具有强烈的唯体系论的倾向。结 果,一般国民就不用说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5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