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的特定作为义务就无从谈起,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就无从谈起 。 二、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犯罪构成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犯罪构成是一系列 严重后果承担刑事责任。 3 .基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法律行为就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意思表示行为。所谓意思表示行为就是把人的意识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37.html -
了解详情
后行行为者的行为,即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由谁的行为惹起之认定。⑹有关这一问题,在中外刑法理论界,存在肯定说、否定说、中间说之间 之内,也就是说,后行行为者不应对介入前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在德国的刑法理论界,Roxin、Stratenwerth等学者倾向于否定说。在日本,山口厚、山中敬一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233.html -
了解详情
联系。而受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哲学影响,学者试图在因果概念中寻找一切刑法归责的根据,不再满足于准因果关系理论,而是认为在不作为犯中也存在真正的因果 1971, S.235ff.该观点近年来在我国学者中获得广泛的赞同,例如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148以下;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2813.html -
了解详情
能证明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能成立杀人(未遂)罪,仅成立业务过失致死罪(交通肇事罪)。 我国大陆刑法虽然没有规定遗弃致死罪,但 客观归责》,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215页。 [23]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90页 [24]许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301.html -
了解详情
工作人员变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渎职罪的犯罪主体似乎是明了、清楚的。然而,刑法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7次就渎职罪主体作出司法解释。[4]特别是2002年 发案时间较长等等因素,查证起来也非常困难。 六、渎职罪案因果关系复杂、争议大 因果关系是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7943.html -
了解详情
合过失。在谈论同向竞合过失时,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因果关系的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主要存在条件说、原因说、相当 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8. [12]蔡墩铭.刑法精义:第二版[M].台北: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262. [13]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37.html -
了解详情
学说 关于如何确定阶段过失的实行行为,日本刑法理论上有三种学说。 一是过失并存说。该说认为,和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所有不注意的行为都是过失 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⑽[日]大谷实、前田雅英:《ェキサィティンケ刑法总论》,有斐阁1999年版,第171页。 ⑾(23)(26)参见黎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5.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体等作为义务类型,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在于颠倒了法律义务与信赖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逻辑推理。对此,我国台湾学者许玉秀有中肯的评价,信赖 合法权益(法益)为任务和目的,而犯罪在本质上又是侵犯合法权益(法益) ,因此,刑法可以要求行为人实施一定的作为义务,并在行为人能履行而未履行该作为义务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66.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体等作为义务类型,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在于颠倒了法律义务与信赖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逻辑推理。对此,我国台湾学者许玉秀有中肯的评价,信赖 合法权益(法益)为任务和目的,而犯罪在本质上又是侵犯合法权益(法益) ,因此,刑法可以要求行为人实施一定的作为义务,并在行为人能履行而未履行该作为义务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72.html -
了解详情
以上分析,对见死不救这种过去一直以道德来加以约束的行为,我们认为完全有必要上升到刑法的层面来予以规范,而且应针对几种不同的见死不救的情形,分别加以规定。 首先 义务以及因受害人的求助所产生的义务,能够救助而见死不救的,因为因果关系上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应在刑法分则第四章增设不救助罪。如前所述,德、法、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1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