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法系的比较发现,伊斯兰法具有法学家法的特征,去除它的《古兰经》根基和宗教特性,法律发展的路径多少类似罗马法。在传统伊斯兰法学中,法学流派的多元化和法律观点的 之后,儒家的学说逐渐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随后便发生了瞿同祖先生所言的中国法律之儒家化现象,这一方面是出于礼而入于刑,把儒家的礼义廉耻的价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716.html -
了解详情
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缺少生效、实施的社会基础,因而成为中国近代法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理智的环节。[17] 笔者以为,这个不理智的环节的背后有激进主义的 年清廷谕旨新政,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后才开始变法修律。变法修律的参照模式经历了从美、英到法、德,最后选定日本的过程,大规模引进源于西方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674.html -
了解详情
的程序主体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然会认同和服从由此产生的裁判结果。 (二)协商取供模式的正义性 协商取供容易被社会公众批评为出卖正义,认为其违背了有罪必罚、罚 ,载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版,第418页。 (30) 英国学者芬纳指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897.html -
了解详情
收获了几筐枳,于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枳的人们就认为两权分离治理模式是中国国企的救世灵药。但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我们要求的不仅仅是这几筐枳,我们 ,国有企业一词更是不曾出现在法律之中,它们只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相应地,也没有企业法和国有企业法之谓。考察国外民商法和经济法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584.html -
了解详情
宇、霍存福:《论依法治国之法理要义,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放权”、“小政府 强调法律本身的动态运作方式,因而无法解释和涵盖法律可诉性所表述的现代法律双向动态运行模式。从法治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世界上其他一些法治较为完备的国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8.html -
了解详情
思想作出一种历史的实证解释。根据研究,我认为罗马法以来的权利法模式是个人主体性在法律发展的结果,而个人主体性的立法条件,与历史上协议性立法的出现和 主义,重新启动地方资源,将法律发展从西方优势造成的萎缩状态中释放出来。[14][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03.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立法应当走向“挑战——回应”的立法旧模式,向“回应——创新”的变法新模式变迁,以“变法”为契机推进制度创新及制度变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可持续性的立法推动力。 ,规范当前市场上混乱无序的信托关系。从宏观上讲,加入WTO可能对中国法律的预期影响及其立法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宪法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94.html -
了解详情
。如果说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创造着人类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模式的话,那么,全球化的法律现象则预示着法律在全球普适性的可能。法律发展的全球化现象对法理学的 为基本参照的。尽管西方的法治及法律文化也融合了包括中国法律文化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法律文化遗产.要一般性地评论法律全球化中“内国法的国际化”和“国际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03.html -
了解详情
被国人所怀疑。 学术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21世纪,西方的殖民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以国势的强弱论文化的优劣,将西方法的模式作为唯一评判法律 始于西方的启蒙思想家。20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开始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两门学科。这种导入西方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38.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法律史学的诞生。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律史学渐次摆 脱了传统的律学研究模式,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在一 大批法律 开始把这一 传统的“学说”型解释,向近代的“学理”型、“法理”型知识发展,使得中国法律史 学真正独立的学科品格。最后,一批有着开放性知识视野和多元化研究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7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