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以及行为,分述如下。 ( 一) 作为结果要件的侵害、妨碍或危险 侵权预防责任的结果要件不是损害,而是侵害、妨碍或危险(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 性,亦即,请求权人无需证明行为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 三) 被忽视的因果关系要件 在传统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指的是致害法律事实( 过错或危险) 与损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111.html -
了解详情
周文在注释[7]指出: 赞成结果无价值,就应该在因果关系上坚持彻底的条件说。但是,由于条件说所确定的因果关系范围过于广泛,况且,在出现介入因素的场合, 、手段,进而造成法益损害才具有违法性,那么,就完全可以认为行为和结果在刑法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同时肯定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才能得出违法的站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287.html -
了解详情
一样的困境。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的探讨,在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一般承认基本犯罪行为与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德]安塞尔姆里特尔冯费尔巴哈.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4]黄荣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097.html -
了解详情
一样的困境。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的探讨,在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一般承认基本犯罪行为与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3. 【作者介绍】刘 佩 吉林大学法学院2009级刑法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082.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义务的实质是事实性因素,也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能否现实性的具体支配,而能否现实性的支配,是指这种支配行为现实存在并且具有排他性。应该说黎宏 中的保证人即负有作为义务之人,与我国刑法中的作为义务人实际上只是称谓不同,在实质上并无两致。 [6]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004.html -
了解详情
。所以Binding得出结论,立法者在这几个例子中都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那实体刑法的第二条件怎么跟刑事诉讼条件相区分呢? Binding 理论相冲突。在第一类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二类条件中,立法者既不考虑罪责也不要求犯罪行为和结果的因果关系。 Alber也遇到跟V. Liszt一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838.html -
了解详情
实现其犯罪之意图。只有在犯罪主体极端无知与迷信中,将其犯罪的阴谋置于实际上绝对不能实现的错误的因果关系假定之上的时候,才可以承认在其不能犯的未遂中, ,我国学者主要还是从社会危害性着手揭示不能犯未遂的可罚性根据。如果我们把这里的社会危害性与德日刑法中的危险概念相对比,就会发现社会危害性概念虽然亦如危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7.html -
了解详情
的错误一般可分为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或者构成要件的错误与禁止的错误[1])。不作为犯中的作为义务的错误无疑也属于刑法中的错误问题,但是有关作为义务的错误属于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在不作为犯中,我们重点考虑不作为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作为义务的来源问题,这一点与国外的因果关系说有相似之处,我们忽视了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265.html -
了解详情
各保护他人的法令而定,情形可能非常多样,有需要发生特定结果的,如刑法中的毁损罪(第354条),有可不必既遂的,如诈欺未遂罪(第339条第2项),[28]也有 ,即前举第四种情形,纵依第2项请求,被害人仍可能须就构成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有无过失负举证责任,与依狭义侵权类型请求,实质上并无不同。因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288.html -
了解详情
了其他几乎所有赔偿法责任构成要件的基础。它在所有侵权法律制度中,都对法官的判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6] 但是,对如此重要的因果关系,却几乎没有人进行过 行为? 从实践看,一般认为,在刑法等由国家机关主导实施的公法之外,要不要承认私法的制裁功能以及私人在法之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取决于国家对其垄断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4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