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构成要件概念,排除不法的违法性阻却事由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所以故意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积极的行为状况的认识,也包括不存在实施违法性阻却 出版社,2000。 {16}李洁.法律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J].法学研究,1999,(5)。 {17}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026.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杀人者,处死刑、无期或5年以上的惩役。在这里故意杀人的或杀人者就成为法律要件,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李洁.法律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J].法学研究,1999,(5). {17}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646.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杀人者,处死刑、无期或5年以上的惩役。在这里故意杀人的或杀人者就成为法律要件,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李洁.法律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J].法学研究,1999,(5). {17}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645.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296页。)。关于票据犯罪混合罪过问题,一种表述是:主观上主要由过失构成,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由 背书人等等,显然缺乏对其使用的票据被伪造事实的了解,所以不能认定具有犯罪故意。其次,明知是指行为人对自己使用的票据违法性具有确定性的认识。根据我国票据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54.html -
了解详情
与犯罪记录混为一谈。 (二)混淆犯罪记录和前科的原因 学术界全面混淆犯罪记录和前科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理论研究在方法论上出了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一种通病,即 负面影响的,不得从事该职业。例如,教师法第14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0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中的放任?明知必然性而任其发生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犯罪形态之分? 刑法理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虽然并不鲜见,但有关观点或结论仍须 未遂的意义。 其次,既遂就是指已遂其愿,但间接故意无所谓遂愿或不遂愿的问题。对于间接犯罪故意,有观点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对结果的发生是放任的态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52.html -
了解详情
以上共同对同一法益的侵害,必须实施一个特定的犯罪。据此,共同犯罪只能在共同犯罪故意的场合发生,如果一方出于故意,一方出于过失,或者双方均出于过失,都不可以 载《法律方法》第5 卷,第275 284 页。 〔15〕 参见龙在先:《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载邱兴隆、杨凯主编:《刑法分论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5.html -
了解详情
、期待可能性等方面来审视问题,而行政犯则无须全面顾忌上述情况。行政犯不像自然犯那样完美地体现主客观的联系和结合,在主观方面,除了犯罪故意或者过失外,行政犯的 年版,第6 页。 14 喻伟、聂立泽:《法定犯的认定与处罚若干问题研究》,《法学杂志》2000 年第4 期。 15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43.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意志的哪个层次。对于前一个问题,需要研究哪些罪过存在犯罪目的;而对后一个问题,则需要研究犯罪目的与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有何关系。 一、间接 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⑸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⑹彭辅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94.html -
了解详情
兴良. 共同犯罪论[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3 ] 姜伟.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M] . 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2. [4 ] 何秉松. 犯罪构成系统论[M] .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5 ]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M] . 北京: 清华大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