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的三个特征,就构成了犯罪。 首先,犯罪与犯罪构成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犯罪构成是由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规格”,[12](P54)就 是用于证明客观犯罪事实的存在,此时也是诉讼法上的概念。17世纪德国刑法学者克莱茵使用Tatbstand (“构成要件”或“构成事件事实”),该词仍仅具有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1.html -
了解详情
专家库 ④鉴定实施---鉴定会 ⑤出具鉴定书—内容:当事人情况;鉴定材料、鉴定过程说明;医疗行为是否违法、违规;因果关系;责任程度;等级;诊疗护理建议。不构成医疗事故的,经说明理由。 ⑥再次鉴定的提起---十五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7640.html -
了解详情
securities... [46]必须说明的是,Rule 14e - 3也去除了Rule 10b-5中知情(scienter)以及因果关系(causation)的要件。See Olson, Sturc, and Lins, supra note 7, at 33 -34. [47]按信息平等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252.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出现的。而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基础是行为与结果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既然被害人过错对于危害结果也具有原因力,那么减轻对行为人的苛责也 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通知,强调严惩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及时审理经济犯罪案件。1997《刑法》第三章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犯罪的罪名及偏重的刑罚。公安部在200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90.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性,并符合诈骗罪的核心特征,适当扩大处分行为的认定范围也不无裨益。对于论者所举案例,即甲使用欺骗手段使乙转移注意力,乘机取得乙的财物,论者认为如果承认无意识 是一样的。这种被骗只是社会观念上的被骗,它与财产处分完全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当然不能据此认定为诈骗犯罪。总之,笔者认为,只要明确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79.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性,并符合诈骗罪的核心特征,适当扩大处分行为的认定范围也不无裨益。对于论者所举案例,即甲使用欺骗手段使乙转移注意力,乘机取得乙的财物,论者认为如果承认无意识 是一样的。这种被骗只是社会观念上的被骗,它与财产处分完全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当然不能据此认定为诈骗犯罪。总之,笔者认为,只要明确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69.html -
了解详情
必然表示目的。日文词典在解释该词时,明确指出该词具有表示因果关系的意思。[15]《德国刑法》第32条使用了um-abzuwenden(为了避免)这种表示目的表述,但 ,所有的法律体系都要求正当化的主观要素,在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制定法和案例法中,都没有对罗宾逊的客观性理论的支持的说法,[30]并不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730.html -
了解详情
中致使被绑架人死亡,要求绑架人的绑架行为与被绑架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而行为人对于被绑架人的死亡结果的主观心态是出于过失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3年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8]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三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694.html -
了解详情
必然表示目的。日文词典在解释该词时,明确指出该词具有表示因果关系的意思。{15}《德国刑法》第32条使用了um-abzuwenden(为了避免)这种表示目的表述,但 ,所有的法律体系都要求正当化的主观要素,在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制定法和案例法中,都没有对罗宾逊的客观性理论的支持的说法,{30}并不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690.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内在联系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通过反复实践所取得的一种因果关系经验。在刑事诉讼中,犯意认定是否可以借助于推定这一手段?犯意推定的 定中不仅包含有专断和人为的因素,而且具有偏见的成份。[8] 但我国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中,任何犯罪的成立必须以行为人具备主观罪过为前提。从刑事立法上看,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52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