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外,实在是看不到其原理性的理论基础和条理性的逻辑分析。 我国刑法学者所接触到所谓的犯罪客体理论应该是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的,其实,中国的 理论进行否定的事实倒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启示[10](P.130-137),其中的原因已来不及由前苏联的刑法学者来研究,其经验教训也来不及由他们来总结,但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70.html -
了解详情
还要多。[8]这里,涉及的是法的二元性质的问题。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深刻地分析: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性,立法者如何 规定: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之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原因何在?仍然是文化问题在作怪。我国学者指出,在具有几千年的比附援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38.html -
了解详情
预备予以处罚,此见解在理论上被称为折衷说,其根据在于:犯罪预备若非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下来,就将造成严重危害,若一概不罚难免放纵罪犯,不利于 处罚方式,同样可以达到公正处罚之目的。因此,必减原则更为可行。 通过上述考察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则不罚的立法态度、总则分则结合的立法方式和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477.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违背妇女意志的强奸行为。 (3)从刑法的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如果认为这种婚内强迫性行为构成强奸罪,那么不和谐的夫妻生活势必会经常将 自首、立功情节等)以及从重处罚。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即对家庭暴力犯罪应加重处罚,原因在于: 第一,刑法情节加重犯原理可以为加重处罚提供依据。情节加重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66.html -
了解详情
一般也是先看行为人是实行犯、帮助犯,还是教唆犯、组织犯,然后再分析他们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进而认定为是主犯、从犯还是胁从犯。 因此, 的发生,由于共同实行行为关联性的存在,即使其他参与者对加重结果的发生没有实施具有直接原因力的行为,只要对此严重结果的发生具有罪过,同样也应对该加重结果承担相应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39.html -
了解详情
所指的内容名实不符或不够准确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称谓加以分析,以探求一个更为科学、严谨的术语。 1.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这个术语直接来源于 了何种严重程度的损害,该行为都不属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造成行为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那些原因,例如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精神病、痴呆症等,就是犯罪主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97.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审查起诉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在职责范围内做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呢?笔者认为,除了遵循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教育 ,达到悔罪服法的目的。二是充分发挥庭审的教育功能,在法庭上帮助未成年人分析犯罪的原因,认清行为的性质,指出其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三是主动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783.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刑事法律文件解读》2008年第3辑 【关键词】入室抢劫 放弃财物 犯罪形态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简要案情】 被告人李某租住桐庐县桐君 和危险状态的出现。对被告人进行处罚,我们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因素,要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再说,中止犯罪是犯罪的一个形态,指的是一个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9051.html -
了解详情
、诱劝是直接引起他人自杀的起因。 因此,教唆或者帮助自杀是他人自杀的起因或原因,他人自杀则是教唆或者帮助自杀行 为的直接结果,教唆或者帮助自杀行为与他人 是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后,从行为人的主观上分析 。构成犯罪的行为,除了在客观上具有违法性和危害性外,行为人在主观上还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11.html -
了解详情
太空豆角案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界尚未对财产犯罪中的数额是否属于认识内容、数额认识错误时应当如何归责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了论述方便,本文 错误,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8] 参见郑立功:论盗窃犯罪中价值认识错误,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9] 参见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0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