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的再犯概念恐怕是不能被称之为再犯的。[21]因为一方面特别法是在普通法的成立条件上设立了更为严格的成立条件而不是相反,符合特别法规定的情形 昆刑三初字第719号。 [31]相同观点参见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毒品犯罪研究课题组:《刍议共同运输毒品犯罪的若干问题》,《昆明检察》2006年第1期。 [32]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91.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乘车人教唆他人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场合,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逃逸行为和逃逸故意,完全具备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可以成立共同犯罪。[15]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第 》(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62页。 [14]参见林亚刚:《论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67.html -
了解详情
因素的再犯概念恐怕是不能被称之为再犯的。[21]因为一方面特别法是在普通法的成立条件上设立了更为严格的成立条件而不是相反,符合特别法规定的情形 昆刑三初字第719号。 [31]相同观点参见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毒品犯罪研究课题组:《刍议共同运输毒品犯罪的若干问题》,《昆明检察》2006年第1期。 [32]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49.html -
了解详情
较轻的教唆犯才考虑将其定为较重的(间接)正犯,并且教唆犯的成立也不取决于被利用者有无责任。这就是说,替补角色理论并不符合共同犯罪的基本原理。⑴因此,学者们现在大都从 正犯说与限制的正犯说之争。持扩张的正犯说的学者认为,对犯罪的实施起条件作用的人都是正犯,但刑法例外地将教唆犯与帮助犯规定为狭义的共犯。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08.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乘车人教唆他人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场合,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逃逸行为和逃逸故意,完全具备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可以成立共同犯罪。[15]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第 》(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62页。 [14]参见林亚刚:《论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82.html -
了解详情
的社会危害性,同时也应该包括认识行为的(形式)违法性;(注:齐文远:《论犯罪的故意》,湖北财经学院硕士论文1985年版,第18页。)根据我国刑法 其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性,因此应该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成为故意的成立条件。论者忽略了形式违法性认识也是需要评价的,法官们就是在评价行为是否违法。而在形式违法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56.html -
了解详情
共识。共识之一,刑事责任不是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不影响犯罪的成立,而是由犯罪人实施犯罪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是犯罪成立后才产生的问题。共识之二,刑事责任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5]在欧陆刑法理论中,狭义责任是作为犯罪成立条件之-的有责性,广义责任是指归责和量刑中的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700.html -
了解详情
所谓片面共犯并不符合共同犯罪的实质特征。[5](281)2)片面共犯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共同犯罪只有在两个以上的人共犯某罪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一人的共同 内容上过于空泛。洛克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进一步分类论述。他认为直接行为者对责任阻却事由的前提条件存在错误的场合也构成间接正犯。这通常指的是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704.html -
了解详情
彻的观点也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同样,在法国,有组织共同犯罪与法人犯罪之间,区别似乎也不甚明朗,或者人们根本不曾关心过其区别。⒁ 在我国,立法 是犯罪参与人但不采取所有合理措施阻止他们成为犯罪人作为法人构成疏忽以外过错犯罪的主要条件之一。在这里,所有合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管理团队所有成员之间,不论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06.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义务来源作为认定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依据,在整个不作为犯罪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中 地位, 1913年德国刑法修正草案第24条对此进行了明文化的尝试,该草案认为违反法定作为义务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并且明文规定了由先行行为也可产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6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