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结果无价值,因此在未遂犯的解释上,认为行为决意(故意)是客观结果的主观替代品,而在既遂犯中,由于具备引起结果的因果关系,就不需要考虑行为决意, 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18]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台湾《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2期。 [19]参见于洪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50.html -
了解详情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对于新中国的刑法学来讲,站在六十年的门槛上,检视建国以来刑法学的发展历程,科学总结其经验得失,不仅是新中国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刑罚的正当性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65.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的伦理化。 (四)行为无价值论导致违法与责任相混淆,导致具体问题认识上的偏差 刑法理论上有主观的违法性论和客观的违法性论的对立,在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 方式根本没有考虑人不是神,在违法性判断上从因果关系进行限定变得不可能;不法根本不可能限定在作为人具有预测和回避可能的范围内;X制造某物半年后被Y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83.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的伦理化。 (四)行为无价值论导致违法与责任相混淆,导致具体问题认识上的偏差 刑法理论上有主观的违法性论和客观的违法性论的对立,在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 方式根本没有考虑人不是神,在违法性判断上从因果关系进行限定变得不可能;不法根本不可能限定在作为人具有预测和回避可能的范围内;X制造某物半年后被Y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82.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6}(P.131)。这意味着,判决放宽了认定意欲的标准,对于行为人心理上的意念,并不完全以主观心态的描述作为认定依据,而且已明显显露出客观判断的迹象 附随情况,而行为对象、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没有逐一详细认识的必要。参见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19.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6}(P.131)。这意味着,判决放宽了认定意欲的标准,对于行为人心理上的意念,并不完全以主观心态的描述作为认定依据,而且已明显显露出客观判断的迹象 附随情况,而行为对象、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没有逐一详细认识的必要。参见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21.html -
了解详情
,应认定为抢劫罪(视对方次日是否交付成立抢劫既遂与未遂)。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肯定上述因果关系,即使当场取得财物,也不能认定为强取财物。例如,实施的暴力、胁迫 ,人罪时应举轻以明重。但是,在实行罪刑法定主义的时代,不能仅考虑实质上的轻重关系,必须判断严重行为是否符合刑法条文(就轻罪)所规定的构成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0.html -
了解详情
李某并没有指使。我认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出发,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交通违章行为有的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如超速行驶、安全机件失灵,有的违章行为 为间接故意)。肇事人将他人撞伤,这一行为导致产生救助被害人的法律责任,因逃跑而不履行此义务便构成了刑法上的不作为;逃跑时由于逃避法律追究心切而置被害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2.html -
了解详情
的差别范围、犯罪原因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等问题做出界定,科学的发展虽然对此问题已有一定的认知,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确知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片面追求个别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页。 〔31〕转引自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32〕参见(美)斯金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1.html -
了解详情
认识错误的概念和分类 1.1 认识错误的概念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 :①危害 结果虽然发生,但并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有学者称为狭义的因果关系的错误)。②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4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