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动作, 便不属于刑法中的行为。 2.有意行为说。后来的自然行为论者开始肯定行为的意思, 认为意思是身体举动的原因, 肯定其间的因果关系, 认为行为是基于 , 系行为之不作为, 非任何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 系居于所谓A与非A之关系, 此为误解行为,为作为有以致之。不作为, 乃以一定积极的动作之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9.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反对者则认为,此规定混淆了定罪与量刑的关系,删去主犯从重处罚的根据,代之于按照全部罪行或者参与罪行处罚的规定,这里 。理论上存在意志说,目的说,行为说,结果说,因果关系说和犯罪构成说等多种不同的观点。[1]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犯罪构成是判断罪数的标准。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95.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危害性是显见且无争论的,论争的焦点集中在此一行为是否具备刑事违法性-符合刑法有关犯罪构成的具体规定。笔者以为,从犯罪构成角度看一个具有相当程度社会危害性的 成为我国、日本、台湾等主要表现为大陆法系特征的国家和地区,在刑法、侵权行为法领域判断因果关系的理论通说。该学说以是否可预见第三因素的介入为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98.html -
了解详情
的理论性,是否对我们的智识有所挑战,是否促使我们对法律与科技的关系有一种更为一般然而又更为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现有 曾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犯罪与人的体型、脑容量、性别等因素之间有某种“因果关系”〖注:对龙勃罗梭主要研究成果的概述,请看GinaLombrosoFerrero,CriminalMa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89.html -
了解详情
对犯罪的完成有影响,与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都存在因果关系,都是正犯。[4]只是在刑罚处罚上,刑法总则对其给予了特殊限定(处罚缩小事由);各个 297页。 [9]关于犯罪支配说的发展历程的详尽介绍,请参见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页以下。 [10]根据规范的行为支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450.html -
了解详情
.《帮助犯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2841页。 ⑵[日]山中敬一.《刑法总论》[M],成文堂,1999年版,第761762页。 [1]张伟.试论帮助犯的因果关系[J].海峡法学,2010,02:8288. [2]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2687.html -
了解详情
未参与盗窃的行为人,对于先前的盗窃行为和被害人财物被盗的结果,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即便知情也是如此。正如,未参与绑架的行为人乙,无论是唆使绑架 事后抢劫直接适用于抢劫罪的相关规定(如加重处罚的规定)。 [7] 德国、日本刑法中事后抢劫的前提罪名限于盗窃罪,我国台湾地区限于盗窃罪、抢夺罪。 [8] 事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7.html -
了解详情
不存在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问题。 【关键词】情节犯 危险犯 犯罪结果 罪责 主客观相统一 《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 理性认识。产生另一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另一现象是结果。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28)显然,原因、结果本身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444.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性是什么含义?如果说直接性只是意味着损害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损害能够归属于行为人的行为,是完全成立的;如果在 ,30 Aufl.,C.F.Mller 2000,S.3. ⑿[日]山中敬一:《刑法总论》,成文堂2008年第2版,第578页。 ⒀Vgl.Zipf,Die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130.html -
了解详情
论[5]的命题,此种认识的理论根源在于,因果关系是所有刑法上责任的下限,即只有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之人才应当对法益侵害结果承担责任,共同 [M],元照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11]参见[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Ⅱ》[M],有斐阁1975年版,第398页。 [12][日]西田典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50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