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格权请求权,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民法采用的是将人格权的主要部分规定在侵权法当中,而在总则中仅仅规定姓名权,这样就有了姓名权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确认人格权请求权为请求权基础思考方法的内容之一。说到底,对于民法本质属性的认识决定了请求权思考方法对人格权请求权的取舍。完善的私法请求权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8.html -
了解详情
出现“物权行为”字样的话,那么以我国的法律条文没有出现“物权行为”这个词为由而认为我国民法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理由则无法立足,因为我国民事立法中又何尝可以发现“债权行为” 法律行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债权法上的合同。这样一来,法律行为作为一项民法总则中规定的制度就成了问题,因为,只作为对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的合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64.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的存在,从而事实上把自己置于合同当事人的地位上。但根据英美法系的规定,未被披露的本人有介入权(rightofintervention),亦即被代理人在一定条件下可 的适用范围》,载《法学》1997.7。「16」佟柔《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第266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7」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37.html -
了解详情
人”(persona)。②这种人在法律上的地位称为“personalita”(人格)。根据罗马法的规定,并非一切人均为权利主体。在罗马时代,作为权利主体的人除了是人以外 施启扬认为“权利主体、权利能力或人格三者的含义相同”。施启扬:《民法总则》,台湾大地印刷厂1993年版,第65页;日本学者四宫和夫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82.html -
了解详情
的概念却皆非“法律行为”,而是“意思表示”;不仅如此,法典第119、120与123条规定的是可撤销的“意思表示”,而根据第142条,所撤销的却是“法律行为”。 选编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第73页。〔52〕冯图尔:《德国民法总则》,第2卷第1册(1914年,1957年重印),第400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34.html -
了解详情
终止不明的问题,以及代理权是否发生不明的情况。参见佟柔:《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魏振瀛:《 存在过?比如在代理人持被代理人的“介绍信”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根据前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被代理人和相对人串通起来,代理人可能立刻倾家荡产(根据习惯,介绍信中用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35.html -
了解详情
还是想指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前面我已经讲过的主体问题,因为总则是后面各章节的统领,因此物权的主体应包括自然人、法人及其他民事主体,而不仅仅是 法时期就已产生占有,当时占有是指对物件有事实上的支配和管领。这国民法并未规定占有制度,但在民间习惯上,占有在事实上还是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并起到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615.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公示原则。[12] 有一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民法总则对于分则有指导性,那么总则中关于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定,原则上对物权行为应予适用。包括权利能力 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510页。 [35]参见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9页。 [3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392.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公示原则。[12] 有一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民法总则对于分则有指导性,那么总则中关于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定,原则上对物权行为应予适用。包括权利能力 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510页。 [35]参见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9页。 [3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390.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民事行为无效、被撤销、不被追认的,首先适用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无效等处的规定;对于遗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饲养动物,适用物权法的 尔纳。德国物权法: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崔建远。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兼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定位[J].清华大学学报,200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8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