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逻辑。例如,某些学者对未遂犯的成立坚持客观立场,但是,涉及到共犯问题时,则改成了主观主义,很难把一种立场贯彻到底。立场的缺乏导致学派在中国是缺乏的 感觉。一方面,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为防止刑罚权的恣意行使,国家只能依据事前制定的法律才能对某种行为进行处罚,行动的预测可能性原理是罪刑法定的当然内容。判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6.html -
了解详情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 252页。),而法律应当是客观的,这一点是一个法律制度的精髓。(注:[英]GD 詹姆斯:《法律原理》,关贵 解释得符合 正义理念,又不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为了追求正义理念、实现刑法目的,解 释者必须敢于尝试罪刑法定原则所允许的各种解释方法。 再次,解释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80.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直接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同时,由于司法解释不受立法程序制约,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立法必然降低法律规范的质量。这样的后果,恐怕不是追求法治的人们所 其主客观因素(如部门存在扩权思想、办案人员依赖司法解释以及司法机关拥有丰富的案例等) ,但立法解释同样有繁荣的客观条件,比如,司法实际部门同样期待着立法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64.html -
了解详情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罪刑法定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及有关规定应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修订,以便和国际人权公约相协调。 1 犯罪 我国刑法应该在以下几个罪名上进行完善。 1.在刑法分则中增设非法获取和使用核材料罪,其客观行为应界定为:引起或可能引起任何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害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35.html -
了解详情
是日本刑法理论上的通说,日本的审判实践也主要贯彻了客观说的观点。[7]不过,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形式的客观说与实质的客观说都受到了理论上的批判。就 说提出的标准并不明确。正如日本学者大谷实所言:形式的客观说在重视形式性的一点上,和罪刑法定原则是一致的。但是,正如从口袋中掏枪杀人的行为,什么阶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602.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严重的危害行为,基于等价报应施之于相应的刑罚即可,若没有具体的客观行为出现,这是法制教育的问题,刑罚不可问津,也问津不了。 (二)一般预防必须以 ,而是惶惶不可终日。而中国倡导法治,法治下的报应,要体现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和刑法上的人人平等原则,注重的是刑的该当性,要求明码标价,而非讨价还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58.html -
了解详情
实际触及的犯罪。 3、刑事政策导向。司法活动是贯彻刑事政策的重要手段,刑事政策对司法活动的指向性和力度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对那些为一定时期刑事政策所重点 使其不良人格倾向进一步恶化,其结果或者是原有犯罪动机得以强化或者新的犯罪动机被诱发。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罪刑法定原则下的严格执法在维护法制的统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7.html -
了解详情
等国的刑法典所采用。 正犯共犯分离的二元的参与体系,认为在罪刑法定原则及责任主义的要求下,刑法对一项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若能按各个参与者的不法 ,只有实行犯罪前为帮助行为者,始成立从犯。 形式客观说由于其意旨符合早期罪刑法定主义理念,其中正犯与共犯的界限也可谓泾渭分明,加之由贝林格(Bling)、迈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39.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行为;不作为也违反了刑法规范(即命令性规范),理当也属于刑法规范视野中的行为。因为,从规范的角度来看,刑法不会斤斤计较人的客观表现是动还是静,它切实关心的 作为的等价性。同时,也使罪刑法定原则得以切实贯彻,这是我国刑法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具体到我国的立法完善,首先应当肯定在总则中规定不纯正不作为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59.html -
了解详情
也正是执行极其严格的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制定严密的刑法条文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不给法官以自由裁量权所造成的。从现实看来,这只能是刑法客观主义者一种良好 到刑法客观主义理论中,成为修正刑法客观主义理论的工具。事实上,刑法主观主义的贯彻对于国家、社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对于人的素质要求都很高,在笔者看来,彻底实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8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