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是一个由于人的主观意思活动而导致身体外在举止动作的因果历程,至于意思内容则非所问。 因果行为论虽然描述了行为的本体物理特性,但却把 论 有鉴于此,几乎在目的行为论产生的同时,李斯特(Von Liszt)的高徒修密特(E. Schmidt)提出了社会行为论,认为刑法上的行为是人的意志所支配或可支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8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处罚原则;第三,共同犯罪具有结构上的复杂性,有的共同犯罪不能直接适用以一个人实施犯罪为标准而制定的《刑法》分则条文,而需要另行加以规定其行为形式 会产生的危害结果,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共同犯罪人决意参加共同犯罪;二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648.html -
了解详情
?抑或两种情况都可以?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出台之前,对此学者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前者,认为因 一问题的纷争。笔者认为,《解释》的这一规定符合刑法的基本理论,它是直接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作出的。刑法上规定某种行为致,原本就是指该行为直接引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189.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的情形。将这一解释落实到诉讼中,就必须证明客观上的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规范意义上的因果联系即被害人在先前肇事行为中受伤未死,只是因行为人 单位;并且,如果不逃逸而实施救助是否就一定能避免死亡结果的发生?而对这种自然式、医学式之因果关系的诉讼证明(被害人死于何时、何病理因素),在绝大多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6863.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滥用公司人格给公司债权人及其他社会群体造成客观上的实际损害,并且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般说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 的场合,就应当实行两罚 制,既处罚单位,又处罚直接负责任的单位成员。然而,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对单位犯罪,有的实行双罚制,有的实行单罚制;实行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847.html -
了解详情
在特殊的侵权案件中,受害人只能证明自己受到了加害人的损害。至于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举证能力就要弱一些。二是保护弱者。举证责任问题与实体 票证罪等等,这些都是危害公共利益,涉及多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的犯罪。这些犯罪在刑法上对其主观罪过的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规定不明确,具有一定的模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63.html -
了解详情
论认为,行为是由主观意志导致外部世界发生某种变动的人的举止。因果行为论把行为视作一个从意志支配到外在变动的因果历程。因此,行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意 上的行为。反之,如果行为对于社会并无意义,不是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举动,就不能认为是刑法上的行为。 (四)人格行为论 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团藤重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967.html -
了解详情
在行为时的立场,原则上按照客观的因果法则进行判断。 实行行为的形式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与不作为。一、作为。即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 追究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更不能因为程某的帮助行为与柯某的死亡后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就改变程某帮助行为的性质。即不具有侵害法益紧迫性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710.html -
了解详情
及时收治病人,并给予了积极的救治措施。加之,医疗行为没有“造成”患者死亡,即患者死亡与医疗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医疗行为存在的过失仅限于“轻微”责任,患者的 的标准,而根本未考虑刑法上的重伤问题,这与当时解决医疗事故案件以民事赔偿为原则,以刑事处罚为例外的指导思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1415.html -
了解详情
根本标准。关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它不仅要求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具有过失,而且要求危害行为本身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即危害行为本身能够必然的造成 存在因果关系,符合无A即无B的因果关系公式,但这种因果关系是条件说的范式,已为今天的刑法理论和实践所抛弃。丙的辱骂行为本身并不能必然的造成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24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