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伤害行为之间必须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6 日本与伤害有关的罪名呈现暴行罪、伤害罪与伤害致死罪的递进关系,而我国刑法中存在轻伤、重伤、伤害致死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205-206 页;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166、167 页。 1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33.html -
了解详情
说二者成立共同正犯。相反地,在后行者的行为与先行者的行为和结果无关的时候,由于不能认可相互利用、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肯定说不妥当。后行者出于将先行者 ,存在着肯定说、否定说与限定肯定说的对立。 否定说重视刑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强调后行行为对先行行为及其结果没有因果的影响力或行为支配,这有其合理之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85.html -
了解详情
催眠术等昏醉方法。[11]既然如此,那就倒不如用具体列举的方式来取代抽象概括式的规定。 鉴于我国刑法第263条中的其他方法不够明确,有必要作严格限制的解释 。所以,仍然可以说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应该指出,在有些国家(如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并不一定很重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日本法院有判例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64.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何谓脱离行为?笔者认为,应以是否切断脱离者已经实施的加功行为与此后其他共犯者的行为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原则。只有切断了与此后其他共犯者的行为或 可罚的,而且中止犯不仅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在预备阶段也能成立。所以,外国刑法中的关于共犯关系脱离的情形,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其实是共犯中止犯的问题。但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204.html -
了解详情
还是受到刑法的影响,特别是在违法性上。但侵权法的性质与刑法完全不同,它的目的主要在救济,所以说过多地强调违法性要件,就给受害人获得救济增加了困难和麻烦, 。这个规则跟过去司法解释、证据规则等相比,证据规则中规定所有的因果关系都要由医院承担,我认为侵权法的规定显然比那些更合理,我一直认为司法解释的规定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488.html -
了解详情
。[18]也有学者认为,罪之单复应以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标准,具有一个因果关系的构成一罪,具有数个因果关系的构成数罪。而在观念的竞合中, 中的法规竞合是冲突性竞合。[22]也有学者认为,刑法中的法条竞合体现了刑事实体法内部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但法条竞合不是一种典型的冲突性竞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667.html -
了解详情
纷纭,难有定论。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刑法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立法上的模糊含混和司法中的无所适从。如果以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作为本罪罪过的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65页。 [17]参见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页。 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96.html -
了解详情
遂. 危险犯,系指行为人对法律所保护的客体或利益造成间接的、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或不作为。环境刑法中的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环境污染和破坏 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无法查证的。所以,相对因果关系理论是在环境犯罪领域占主流的,国际环境犯罪也是如此。 3.犯罪主体 在国内刑法上,自然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47.html -
了解详情
遂. 危险犯,系指行为人对法律所保护的客体或利益造成间接的、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或不作为。环境刑法中的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环境污染和破坏 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无法查证的。所以,相对因果关系理论是在环境犯罪领域占主流的,国际环境犯罪也是如此。 3.犯罪主体 在国内刑法上,自然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20.html -
了解详情
对称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中犯罪构成意义上的结果应统一称为危害结果(尽管《刑法》第24条称为犯罪结果)。从 ,必要要件引申开来即成为必要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1}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71-176. {2}赵秉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7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