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认为:“消灭时效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请求权”[47],当然也包括物权请求权。2.日本民法典对时效制度采取统一立法的体例。即将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统一规定于总则编, 本身不归于消灭,实现其权利的诉权也不消灭,惟产生义务人阻止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抗辩权。《德国民法典》为该立法例的代表。[65]我国《民法通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22.html -
了解详情
抵押权的标的。但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工商业的兴起,对资金融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企业的资产除有限的厂房和土地外,绝大部分为机器设备等 。”德国的立法与学说也不承认动产抵押制度的存在。《德国民法典》关于担保物权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将不动产担保与动产担保严格区分开来,不动产担保以“抵押权”为原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10.html -
了解详情
天。提前撤销这一要约就必然会导致损害赔偿的请求权。这种损害指因撤销要约而产生的“自然损害”,正如受要约人履行了合同一样(参见最高法院民事庭1958年12月 。相比那些在法国民法的有关制度中曾经发挥过很大作用的中世纪普通法理论,《德国民法典》第130条寻找的是另一条道路:任何意思表示,包括要约的和承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07.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的提出及物权制度在立法上的定型这一任务,则是由1900年《德国民法典》完成的。物权的“概念”与物权的“观念”是不同的。物权的“观念”,是 的注释而脱离原意,以至于仅仅残留其表达形式的空壳,面目全非。如前所述,物权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物权体系及债权体系形成于19世纪后期,迄今为止,时光已行进了10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02.html -
了解详情
人还是发现:固守物权法定主义不利于新型物权的产生,有必要对此进行适当的缓和。所以,虽然他们在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中对该原则曾经作出明文规定,「28」 我们什么启示呢?19世纪的“如此喜好体系化思考并需要借助法律来统一国民行为”的德国人尚且已经对物权法定主义有所怀疑和有所保留,那么处在21世纪的中国人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58.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规范了,而是通过证明责任拟制行为能力存在,因为只有假定行为能力存在才能够适用民法典中买卖合同的规定认定原告诉讼请求成立。[10]乍一看来,上述分析是有充分 还须具备特定形式。但意味深长的是,《德国民法典》在规定法律行为时,并未从正面规定具备哪些条件法律行为才产生效力,而是从反面规定因欠缺行为能力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84.html -
了解详情
损害之虞,此种情形,单纯申请宣告其失踪便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我国民法典应当明文规定,除非失踪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无管理人,或者原有财产管理人之管理权限 所采);还有学者认为,宣告死亡应对于一切法律关系产生效力,但对于婚姻关系应特设例外(如《德国民法典》第`1348条规定,被宣告死亡之人的婚姻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67.html -
了解详情
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看,我国关于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的立法,应该是渊源于德国民法典、前苏联民法中的暴利行为和台湾“民法”中的显失公平制度,而所谓的 追究暴利是否构成意思表示的瑕疵。按照其正确理解,暴利本身明显违反善良风俗,即使产生暴利的乘人之危(如利用对方的窘迫)不足以构成意思表示的瑕疵。然而,这里所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690.html -
了解详情
为前提,且不能脱离物权而单独转让。在立法上,物权请求权制度为1900年《德国民法典》所创设,[4]但在此之前,罗马法以及法国民法上有关保护所有权的各种 ,从不同的概念与物权请求权的关系角度对物权请求权进行辨证分析,并结合物权请求权产生的背景和各国立法渊源,以试图澄清其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性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626.html -
了解详情
适当”。[⑩](二)概括性权利说。此说认为,一般人格权为概括性的权利。其为一些德国学者主张。如拉伦兹(Larenz)认为,一般人格权具有“概括广泛性”;[11]尼泊 中,撤回的救济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其只会产生更大范围的不利影响。因此,联邦最高法院违反《德国民法典》第253条之规定,认为对于非财产损害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