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预备,姜某、姜某某、提某某三人构成抢劫罪即遂。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法理评析:此案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内涵 共同故意包括两 ,故对姜某、姜某某、提某某三人的行为单独认定量刑适当。 问题之三:承继的共同犯罪中是否存在犯罪预备等问题 刑法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97.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社会危害性概念模糊不清,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它仅仅是立法者、法学研究人员确立犯罪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司法者和一般公民没有判断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的注意义务; 刑事违法性是目的,共同完成对行为的标定;在司法阶段,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一般特征,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除斥特征,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起到修正的作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64.html -
了解详情
做了总分则相结合的规定。在量刑处罚方面,在我国的刑罚体系规定罚金刑是对构成犯罪的单位适用的基本刑罚和惟一的刑罚处罚方法。这种单一的刑罚处罚方法与目前 三种形式:单位与单位的共同犯罪、单位与单位内部成员的共同犯罪、单位与单位外部自然人的共同犯罪。那么,单位共同犯罪是否能按自然人犯罪的标准区分主从犯。笔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489.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之间的共同点,至于区别则在下文进一步详细论述。国外刑法对单位犯罪中自然人的处罚大多类比共同犯罪的规定来处理,将单位中的自然人认定为正犯或共犯来 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关系时,大多集中于讨论这两者是否构成共犯,没有很好地重视我国刑法既处罚对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也处罚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与众不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723.html -
了解详情
一部分只是作为其他客观事实的存在形式或者必然派生物而存在,那么该类客观事实仍然只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而不是共同要件。比如,犯罪时间和地点存在于一切犯罪之中 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在某些情况下,特殊身份的有无会决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某些情况下,特殊身份的有无会影响此罪与彼罪或者行为人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6.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而被判处刑罚。如果不认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己犯罪,那么,他们服刑期满以后五年内又犯罪是否构成累犯? 其有前罪吗? 其前罪是单位犯罪 。但是他们既不是与单位并列的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也不是与单位共同犯罪,而是单位犯罪的责任承担者,即因单位犯罪而引起的连带刑事责任。自然人非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7.html -
了解详情
在这个地下交易链中,各环节的犯罪人群体数量都很大,且不是通过犯意沟通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形式组织在一起,而是通过地下交易的方式纠合在一起,各环节的犯罪 提供前述犯罪对象的目的、动机、主观恶性、提供的数量、犯罪对象的功能作用等都可以成为评价是否构成严重情节的因素。关于本罪的法定刑,刑法修正案(七)采用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11.html -
了解详情
又起到了适当限定其处罚范围的作用, 从而避免口袋罪的性质之嫌。 2 本犯是否必须构成犯罪。 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因为它涉及到本罪的认定。由于 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进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等处理, 应当认定其共同犯罪的成立。至于其后续的行为, 应视为一种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不再单独定为掩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17.html -
了解详情
,难以做到罚当其罪。而一旦成立共同正犯,则可以根据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作用的大小,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第二类情况构成共同正犯,学者们之间并无异议,笔者 对作为者产生具体的规范命令,要求其不实施侵害行为。作为者的态度决定着是否侵害犯罪客体,因此无论是在事实上或是在规范上,作为者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不作为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49.html -
了解详情
、相互作用)的单元,即四个方面的要件,这四个方面的要件在审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即认定犯罪)时起分析的功能,当某个行为同时符合四个方面的要件时,便综合 与履行能力,而仅包括客观注意义务的违反性。所谓客观注意义务,是指行为人依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应当谨慎从事,以避免其行为发生危险破坏他人法益,而保持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3.html -
了解详情